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
厐薰琹 |
厐薰琹(1906年—1985年),原名薰琴,字虞弦,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
著名工艺美术家、油画家、工艺美术教育家。他在油画、水彩画、美术史及工艺美术教育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厐薰琹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集绘画与设计于一身的艺术大师。他早年留学巴黎,将西方现代绘画引入中国,以现代艺术观念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及中国艺术传统,创造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发起了具有时代精神的绘画组织“决澜社”,从而开创了具有东方色彩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
他提倡艺术必须立足于中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必须不断吸收、融化和创新,理性地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技法。他用现代艺术观念表达东方人抒情、含蓄、富于哲理思辨的艺术气质;用现代艺术表现技法表达对人生的理解,使作品的含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他的画设色高雅,并用简化手法,以线、色块表现物象,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民族性,洋溢着中国传统艺术传情达意的特征。
厐薰琹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并坚持绘画创作,数十年如一日。擅长油画、水彩及白描,尤精图案和装饰艺术设计,均融入中国民族特色,其各个时期的题材和画风则常变化。在工艺美术领域,强调“实用、经济、美观”的发展方向,重视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目前国家文化部启动了《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工程,厐薰琹被首批列入“20世纪美术八大家”之一,这是对厐薰琹艺术人生的肯定,也彰显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无可懈击的影响力。
其代表作品有《大地之子》、《路》、《贵州山民图卷》及《瓶花》等。出版画册《厐薰琹画辑》、《厐薰琹画集》、《工艺美术集》、《工艺美术设计》、《巨匠厐薰琹》等。著有《图案问题研究》、《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薰琹随笔》、《论工艺美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等。
192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学医,课余学绘画。初从古敏斯基学油画。
1925年赴法国入巴黎叙利恩绘画研究所学画。
1927年在巴黎格朗·歇米欧尔研究所深造。
1930年回国,系统研究中国画论、画史,参加旭光画会、苔蒙画会,成为当时有进步倾向的新兴美术启蒙运动组织者之一。
1931年在上海昌明美术学校、上海美专任教。与张弦、倪贻德发起成立美术社团“决澜社”。这是中国最早主张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的学术性团体。
1932年在上海中华学艺社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以后又举行广告画展览。
1932—1935年分别在上海的中华学艺社、世界社礼堂、留法同学会举办第一至第四届“决澜社”昼展。
1936年后任教于北平艺专、四川省立艺专、华西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广东省立艺专、中山大学。
1938年开始搜集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翌年深入贵州民族地区作实地考察研究工作。
1940年任四川省立艺专教授兼实用美术系主任。
1941—1945年分别在成都省立图书馆、重庆中印学会等地举办四次个人画展。
1946年在上海复旦大学礼堂举行个人画展
1947年在广东省立艺专任教授兼绘画系主任,兼中山大学教授。
1948年拒绝赴美国执教之聘,由粤返沪,迎接解放。
1949年5月29日厐薰琹与刘开渠、杨可扬、(郑)野夫、张乐平、朱宣咸、温肇桐、陈烟桥、邵克萍、赵延年等国统区美术先驱代表上海美术界在《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的“美术工作者宣言”,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统区美术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教务长。
195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教务长,并负责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年底任“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具体负责人。
195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意见,又筹备四个工艺美术展览会分赴苏联、东德、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和保加利亚展出。并任工艺美术代表团团长赴苏联访问。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成立,任教授、第一副院长。
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
1979年恢复政治名誉,恢复高教级别。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展厅举办建国以来第一次个人画展。
1985年逝世。家属将厐氏遗作479幅捐献桑梓常熟,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今常熟理工学院元和校区)建厐薰琹美术馆收藏、陈列。同年,在南京江苏美术馆举办个人遗作展。
1996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纪念画展
1999年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厐薰琹——油画·设计·创造”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