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美术动漫 >

漫画家怎样炼成?我们对漫画真的存在偏见?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2日 16:52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人民网


锘�
锘�
锘�

  赵旭正在一家国内动画公司的展位前投递简历。他是中央美术学院动画系本科毕业,日本东京造形大学动画硕士,之前已在日本的动画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选择回国是因为“日本地震、父母担心”。

  作为第十二届世界漫画大会暨北京国际动漫周的活动之一,这是北京地区第一次举办动漫游戏行业的专项人才招聘会,大部分入场券赠送给了动画专业学校的学生,像赵旭这样自己来应聘的并不多。这一天的北京刮风降温,招聘会原计划下午3点结束,2点就开始有公司陆续撤摊。组织方说:“共送出1万多张入场券,来了近5000人。”

  赵旭对自己的应聘很有信心,因为他已经在日本的动漫公司完成了入职培训,而国内公司都想招一个能立刻开始工作的人。赵旭说:“我能体会到国内动漫专业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形势,我的很多同学都转行做了其他工作。”

  学校只负责教学,单位又想要“熟练工”,动漫人才从学校走到工作单位,之间衔接似乎少了一环。

  “漫画新人可以由老师向杂志社推荐,也可以自荐,但一直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是杂志社设置的漫画奖项。”前来参加世界漫画大会的日本动画协会理事长松谷孝征先生,在谈到日本漫画人才的培养时这样说。

  日本最著名的漫画杂志《少年跳跃》,早在1971年就设立了以手冢治虫命名的“手冢赏”。新人出道后,会由杂志社进行专门的宣传和培训,并配有专业编辑,帮助漫画新人写故事。而在中国,漫画杂志的“黄金时代”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杂志《画书大王》单期销量在60万本以上。经过1998~2004年的低谷后,《漫友》等杂志在2005年兴起。这些杂志虽然也有新人选拔,比如《漫友》的金龙奖、《知音漫客》的“漫画新人王”等。但是中国的动漫江湖一直没有权威性奖项出现,而且新人获奖之后除了一纸证书,杂志社几乎没有后续培养计划。

  对中国漫画行业缺乏成熟培养模式的现状,曾成功塑造“阿狸”这一动漫形象的漫画家徐瀚表示:“国内还没有一个像《少年跳跃》一样成熟的杂志连载平台,没有大平台和大奖项,就选拔不出有潜力的作者。”

  除了培养模式,讲故事能力也是漫画家必备的重要技能,而当下,越来越多的漫画创作者绘画技能已炉火纯青,但其笔下的故事却甚是乏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动画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较多考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一是和美院其他学生一起上造型类的基础课程,大二到大四上午学习动画专业课程,下午会有全校性的必修公共课,涉及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学科。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郭谕

热词:

  • 艺术台
  • 动漫
  • 漫画
  • 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