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常言道:"学海无边苦作舟"。但对黄宾虹先生来说,一生奋搏艺海,焚膏继晷,活到老,学到老,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他那种自强不息,至老不倦的精神,使我深受教益,现就记忆所及,略举数事,以表缅怀之情。
1954年春节,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杭州孤山路15号(现改19号,即今平湖秋月附近西泠书画院对面)举办"浙江名人书画展览会"。我参与筹备工作,事前把消息告诉了宾翁,请他莅临指导。记得展出第三天下午,天气晴朗,阳光和煦,宾翁在其夫人宋若婴女士的陪同下来到展览会。我迎上前去,陪同参观。宾翁沿着陈列路线,兴致勃勃,既看不同书体,又赏各类绘画;明代工笔重彩的俞舜臣《百花图》卷,信手挥洒的沈仕《四季花卉图》卷,明末倪元璐行草诗翰轴,清初吕学《桃源图》轴……一件件看过去,仔细揣摩,反复品赏。他非常注意画面题款,看到妙诗佳句,轻轻地诵读一番。当时宾翁已年逾九十,而且刚刚治疗过白内障,视力衰竭,加上陈列室设备简陋,光线不足,长久站着参观是相当费力的。我几次劝他坐下来休息一下,他笑笑说:"不必了,趁天色未晚,让我多看几件吧。"那天下午他没有休息片刻,足足看了两个多小时,黄师母怕他累,催着回去,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陈列室,踏着夕阳,在黄师母的搀扶下,缓步返回栖霞岭。
宾翁一生遍游南北,不知道参观过多少次展览,但对我来说,陪同他一起参观书画展览的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回忆起当时他那不知疲劳、全神贯注的参观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春节过后,我专程登栖霞岭想听听宾翁对展品的看法,他谈了一些,忽然问道:"你们那里古代安徽画家作品多吗?有没有沈廷瑞的画?"我告诉他:"收藏很少,沈廷瑞的名字还没有听到过,"宾老说:"沈廷瑞是位清朝前期的安徽画家,寿命很长,交游甚广,诗画都有功夫,我从小时候起,就临摹过他的画。"那天,宾翁答应把他的临摹稿给我看,可惜一时找不出来。大约隔了半个月,我终于在宾翁家中看到了。临摹稿共五开,对折为二,左右各临一幅,共计十幅,用墨笔钩勒丘壑布局大意,没有着色,每幅都有题诗,最后一幅署有年款。这本临摹稿不仅显示出宾翁学习传统的勤奋精神,同时所采题诗,具有史料价值,给了我新的知识。当时我征得宾翁同意,把诗题全部抄录了下来。
岁月如流,一晃近四十年了,王伯敏《黄宾虹》一书中谈到"宾翁六岁,临摹家藏的沈廷瑞(樗崖)山水册,极得教师亲友的赞许。"根据当年宾翁面告,确有其事,但那次我所看到的临摹稿,字画已很老练,笔健气足,当非童年所临,是不是原迹出自黄氏家藏本,宾翁从童年到成年一临再临呢?还是他后来另见他册,临摹一过,那就不得而知了。宾翁早已去世,无从问业解惑,现在只得把我当年从宾翁临摹稿中抄录下来的沈延瑞诗题转录如下,向知情师友请教。
第一幅:绿树阴阴清昼,潆洄一水孤村。杜鹃声里春老,谁共诗瓢酒尊。
第二幅:举世尚淫哇,孤怀谁与写。野老抱枯桐,寥寥赏音寡。何当结古欢,长啸松阴下。飒然松风来,襟抱亦潇洒。
第三幅:濯濯高梧露气清,碧天如洗覆苔阴。阿谁解得静中趣,清闷遗踪未许寻。
第四幅:群峰在钩连,飞泉戛清响,岚翠沾衣裳襟,歌声彻云上。
第五幅:秋水净干练,秋柳嚲如丝。一竿生事足,斜日晚烟炊。
第六幅:群山望不极,泉壑殊阴暗。中有云气流,时闻好鸟鸣。寥空走灵籁,高树散秋声,悠然骋遐瞩,苑枯得物情。
第七幅:水木自清华,逦迤秀岩壑。人家倚磵阿,风光俨下谷。只此惬幽栖,寻过度略约。
第八幅:湖光淼淼羡寒波,籁静天空雁阵过,嘹亮一声催客梦,芦花深处隐渔蓑。
第九幅:孤城落日边,独鸟飞烟外,舣棹傍荒陂,乱水绕衣带。
第十幅:六出花飞风正寒,茅檐竹槛响珊珊。有谁高卧西窗下,无竞无营梦也安。雍正乙卯冬沈廷瑞樗崖写于菰城慈感寺之秀水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