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黄宾虹先生论画著述深广精到,于画史、画理、画法外,在画品、画鉴方面,也偶有涉及。虽不如其他论述系统、全面,却不乏言简意赅和见解独到之处。从中可以看出先生与传统绘画中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因此这也是体现他创作观点和艺术思想不可忽视的一面。
画论中的画品,是对绘画作品鉴赏、批评,确立审美标准的研究命题,"逸"、"神"、"妙"、"能"等不同画品称谓,是古人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归纳出来的评画标准,是对艺术水平高下的审美判断。提纲挈领的品画称谓,对形成和确立中国绘画批语的审美层次和鉴赏体系关系很大。
宾虹先生在《谈因与创》一文中讲到:"画品分神、逸、妙、能四者,或置逸品于神品之外,或尊逸品于神品之上。古来逸品画格,多本高人隐士,自寓性灵,不必求悦于人,即老子所云知希为贵之旨。"从先生之段话里可以体会三层意思:
一是讲"画品分神、逸、妙、能四者",中唐朱景玄曾经在《唐朝名画录》序中,讲到唐以来"李嗣真画品录,空录人名,不论其善恶,无格高下"的品评体例,使人看了没有鉴赏考查的标准,所以朱景玄模仿盛唐时张怀瓘的《画断》,第一次提出了于三品之外增加逸品,成为"神、妙、能、逸"四品。对四品的概念,尽管后来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但基本审美层次、框架已经确立,对后世品画有莫大的启示作用。宾虹先生在这里无疑是肯定四品分档的基本概念,接受四品评画的术语。
二是讲"或置逸品于神品之外,或尊逸品于神品之上。"前句讲唐·朱景玄的评画看法--神、妙、能,另加逸;后句讲宋·黄休复品评新标准--逸、神、妙、能,逸品地位提高,品序变易,反映了唐以来绘画创作思想的发展。在特定历史阶段下,画家抒情遣兴,文人画兴起,表现出在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上的变化。
三是先生这里单提"逸品画格",看来并非偶然,我们从他有关品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很推崇黄休复逸品为首的品序。
宾虹先生遵循传统的品画称谓,但又从中发展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重在用笔的上、中、下"三品"论画观;简而有简无简不繁的逸品说;离象取神的审美判断等。
重在用笔的上、中、下"三品"论画观
宾虹先生常从书画艺术共通的规律来论述画艺,这是从中国书画本身沿革规律出发的。他说:"画有初观之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审之而无天趣者,为下品。初见为佳,久视也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谛视而起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事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这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从直觉的审美感受上来评的,它不同于"逸、神、妙、能"四品论画,但却包含了四品批评标准的某些含意在内。上、中、下"三品"论,以笔墨气息所构成的综合性整体效果为衡量标准,强调"重要在用笔"。认为这是中国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张画成为艺术品,"为人所不能到",能耐人寻味的重要条件。宾虹先生在论画中非常重视笔墨的艺术要求,明显的特点是常和书法艺术联系起来论述。他在《论画书简》中讲:"画法全是书法,古称枯藤坠石之妙,在于笔尖有力,刚而能柔,为最上品。"由此基本观点引伸出"重要在用笔"的上、中、下"三品"论画的独到见解。中国画重"意"。从造型手法的民族特点来说,用笔主要依靠线条的运用。这在战国《人物龙凤帛画》中就已确立,在辽阳、望都、洛阳等汉墓壁画中也可见简率而流畅的线条运用,它有一中天真稚拙的情趣。线条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上有它独特的内涵和作用。线条的运用始终是中国画主要的审美特征,也是体现中国画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中国画讲笔墨体现在线条运用上,书法基本道理与此是相通的。宾虹先生晚年山水画,“写”的意味更浓,点线的交织,变化更为丰富,对构成画面节奏和韵律的艺术风格关系很大,能更多摆脱具象的束缚。我们从宾虹先生总结的"平、圆、留、重、变"五笔法中可以看出,他大都是从书法美学的角度阐述问题的。认为"古人练习用笔之法,笔法成功,皆由平日金石碑帖法书而出",他自己也深有把书艺运用于画艺之中的实践,但他绝非游离于客观物象去追求笔墨的情趣。他明确提到"描法的发明,非画家凭空杜撰,乃各代画家在写生中,了解物状与性质后所得。"同时,他又十分强调从造化中悟出笔法。现代学者论书画艺术的共通规律和特殊规律者不乏其人,而宾虹先生的论述更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切合实际的特点,特别是他提到的以中国画用笔特征作为"三品"来品画的观点,确实是先生的新创见。他把笔法作为衡量画能否达到上品要求的标准,如其所说:"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拘于法,亦不能全用笔之神。"这种说法反映了先生通过笔墨表现物象内在神韵的一贯美学见解。他认为:"古人名作中在笔力之强弱优绌,不重外观之美,而重内部之充实而已。"纵观历来笔墨造型:唐人重法度,华丽精巧;宋人重物理,精密不拘;元人重意趣,挥写自如;明清重性情,洒脱抒放。尽管风格多有变化,但重在内部充实的用笔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这也正是先生认为作品能经得起反复欣赏的基本条件。
宾虹先生提出"重要在用笔"同时,又谈到"有四病,邪、甜、俗、赖"。他认为"邪是用笔不正;甜是画无内在美;俗是意境平凡,格调不高;赖是泥古不化,专事模仿。"一张画创作出来后,观赏者的评论是审美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六朝以来,画品要领逐步确立,形成品评风气,表明绘画创作的发展,审美鉴赏水平的提高和理论探讨风气的活跃。"逸、神、妙、能"等品评称谓是一种意会性的审美观念,不象"六法"那样属于较具体的创作准则,也不象郭若虚论画有"三病",刘道醇论画"六要"、"六长",李开先生作画需"六要"等具体的格法要求。画家的思想意图和表现手法总是互相渗透,然后形成整体气象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照宾虹先生的讲法"画要重内在美",由此形成的画面气息也是靠意会而传达的。绘画作品,表面上看是一张画,实际上是作者内心学养、品节、胸襟、境遇所凝集的艺术品的体现,所以古来就非常注意人品和画品的因果关系。
简而又简无简不繁的逸品说
古代画论对逸品评述,大都认为是风格简约,洒脱自然,不事精工雕饰,但求一木一石有千岩万壑之趣,而"笔简形具"。以平林远黛、竹石茅亭为趣的倪瓒高品,历来被称为逸格。宾虹先生对此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讲:"逸品之作,首推云林",认为倪迂逸品山水全从五代、北宋刑浩、关仝的冈峦盘曲,屋宇稠叠而来,是"简之又简,无简不繁"。"其画正在平淡中出奇无穷,直使智者息心,力者丧气,非巧思力索可造也。"先生在论画中曾多次提到过"简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简笔难于细笔",要求达到"极简之处,而有极工之意行乎其间",表现出"文人画之空疏无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