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画廊 >

黄宾虹生平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5日 15:45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视频


锘�
锘�
锘�

       少年时代

       黄宾虹,原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寓居沪上后又改字宾虹。1865年1月27日(清同治四年正月初一)黄宾虹生于浙江金华,出生时正是个"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刻,所以黄宾虹在他《八十感言》中有:"吾生乙丑年,蓂算犹甲子。受天知春迟,坠地得岁始。"的诗句。

       黄宾虹的少年时期,正是父亲的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家境较为宽松。父亲设家塾请名儒教授黄宾虹兄弟。从《字汇》、《说文》到四书五经,黄宾虹接受了完整的儒家教育,并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和诗词基础。

       与此同时,黄宾虹在绘画篆刻等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悟性和天分。6岁临摹的古人山水册曾得到老师的赞扬,11岁摹刻的邓石如篆印使父亲惊讶不已。他对绘画的持久兴趣更是惊人,凡是家藏的和能借到的古书画,他都临摹至再,直到烂熟于心为止。他还临摹到董玄宰、查二瞻、王蒙、沈石田等古人的真迹,大大提高了眼力和功力。

       给予少年黄宾虹重要影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黄崇惺,一个是倪易甫。

       黄崇惺虽然是黄宾虹的族侄,年龄却比他大得多。黄宾虹八岁那年,黄崇惺来金华见到黄宾虹,对黄宾虹的对答如流大加赞赏。此后,黄崇惺寄给黄宾虹《劝学赘》、《凤山笔记》、《重刊潭滨杂志》等书,还为黄家私塾引荐歙县经师程健行给黄宾虹兄弟讲授四书五经。

       倪易甫是黄宾虹父亲的好友,善书画,精于画理。他常到黄家观赏黄宾虹父亲收藏的古书画,每当这时,黄宾虹总是侍立一旁,仔细听他论画。直到宾虹晚年还时常忆起倪翁所讲的"作画当如作字法,应笔笔分明,方不致为画匠"的教诲,这几乎贯串了黄宾虹一生的临摹和创作主张。在倪翁的指导下,黄宾虹很快掌握了临摹与速写的基本功,并画了大量的时事画、插图、山水画。

       革命思想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康有为为首的在京会试举子1300人"公车上书"。黄宾虹在家服丧期间听到这一消息,激动地致信康、梁,赞同他们的变法主张。

       这一年夏天,变法维新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谭嗣同,因事经贵池赴上海,黄宾虹知道后,特赶赴贵池与他会面。谭嗣在长时间静听黄宾虹的议论后说:"朴存兄说得对,对有野心的的列强要伸出拳头去打。"后来,黄宾虹回忆谭嗣同时常说,谭嗣同是豪侠之士,维新爱国,可敬可佩。1898年冬,黄宾虹得知谭嗣同是年9月已被那拉氏杀害,放声大哭,愤然写下了"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的挽诗。

       1898年冬天,黄宾虹回歙县拜访了两位清末科武举人洪佩泉、汪佐臣,说服他们利用农闲,招集乡民教练拳术。不久,他们在当年岳飞驻兵的岳营滩上,拉起了一支队伍,骑马试剑,习拳练武,名为增强体质,实欲起兵卫国。正当他们红红火火练兵的时候,传来了"戊戌维新"失败,"六君子"被杀的消息。次年春,黄宾虹也因"维新派同谋者"的罪名被告发。幸而事前获悉,立即出逃,至冬天才返回歙县。出奔途中,他曾作诗:"苛敛追逮谷弃农,盗由民化困穷凶。却为当道豺狼迫,狮吼空山一震聋!"以表愤懑忧国之情。

       1905年冬,歙县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新安中学堂"成立,黄宾虹被聘为国文教授。后来,他又邀陈去病来新安中学堂教书。陈去病是江苏吴江人,旧年在家乡组织雪耻会,鼓吹维新与革命,1906年加入同盟会。陈去病来歙县实际是为联合当地知识分子进行革命活动。很快黄虹宾这一批新安中学教员就组织了"黄社",名为研究诗文,实为纪念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及其非君论而命名,暗中宣传革命。黄宾虹的思想由此从立宪法派的忠君保皇转变为革命派的坚决反清。

       1906年冬天,黄宾虹接受革命组织的安排,决定在自家后院私铸铜币,一方面作为革命党的活动经费,另一方面用以扰乱清朝的币制。革命党人从外地运来了铸币机,还派一名师傅负责铸造技术。然而次年六月,正当首批铜钱出坯,还未印字的时候,就有人告发此事。黄宾虹闻讯连夜出走,辗转到了上海。之后,"黄社"也解散了。

       但挫折并未使黄宾虹的理想就此泯灭。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不久,他又承担了上海商团的外线传递任务。上海宣布光复后,他兴奋地将早已准备好的大白旗高高地悬挂起来,以庆祝革命胜利。也就在1912年,即民国元年,黄宾虹开始用"宾虹"题画属款,以示纪念。

       编辑生涯

       1907年,黄宾虹在上海定居下来,开始了他近三十年的编撰生涯。

       《政艺通报》和《国粹学报》与黄宾虹的渊源极深。早在1906年,尚未定居上海前,黄宾虹就曾将自己评论时事的文章投寄《国粹学报》,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07年,黄宾虹抵沪后,先是负责《政艺通报》下编的技艺版,继而负责上编的政治版。他还参加了以两刊编撰同仁为基础成立的"国学保存会"。该会以"研究国学,发扬国光,兴起人之爱国心为宗旨",主要成员包括邓实、黄节、刘师培、陈去病、马叙伦、陆绍明、诸宗元、高天梅等人。在此人员基础上,中国近代一个著名的文学学术团体"南社",由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等人在苏州发起成立。黄宾虹也参加了发起集会,成为南社最早的成员之一。

       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这一天,黄宾虹同蔡哲夫、冯心侠、景秋陆一起,骑马来到虎丘,与其余15位乘船来的同志会合于张公祠,煮酒论诗,俯仰兴亡事,慷慨激昂。这次集会,给黄宾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924年他重游虎丘,回首当年感慨万千,并赋诗作画纪念往事。

       从1912年起到1915年,他一直担任着《神州日报》的编辑和美术主任。黄宾虹任职期间,《神州日报》由汪彭年主持,汪允中任主笔。二汪都是歙县人,皆有反清思想,与黄宾虹合作比较愉快。1915年,报纸为帝制议员孙震东收买,黄宾虹便退出了该报。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高慧

热词:

  • 黄宾虹
  • 生平
  • 艺术
  •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