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 |
这次展览显示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作用和成果,也为今后非遗的保护提供借鉴。但据一些传承人表示,生产性保护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 名词解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最早提出始于2006年。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当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提出生产性保护的理念。
2008年,在一次青海举办的唐卡国际论坛上,首次把生产性保护作为论坛的一个议题,此后生产性保护的概念逐渐被提升出来,关注度越来越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目的,就是通过国家的政策、资金、人力的支持,让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类重现完整的生产过程,在过程中,让相关的技艺以及知识体系得到传承。
对于荣宝斋木版水印非遗传承人高文英而言,200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
奥运会召开,给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宣传契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荣宝斋木版水印,也是受益者之一。
就在这一年,由于学习京剧的缘故,高文英认识她现在的徒弟张兢,这个出生在1986年的孩子,后来成为高文英正式收下学习荣宝斋木版水印的爱徒之一。
4年来,高文英和张兢亲身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利用生产,高文英对徒弟言传身教,“这比照本宣科来的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