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央视网 > 艺术台 > 画廊 >

齐白石艺术表现的特质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2日 16:24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锘�
锘�
锘�

       百年独步

       自宋以降,中国绘画的主流从严谨的写实作风,逐渐侧重为主观感受的抒发。气魄雄大、沉郁豪宕的佳构日趋减少,萧疏简淡的逸笔草草,屡见不鲜。出世嫉俗的文人画在几百年间虽使笔墨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涌现了倪云林、徐青藤、八大山人、石涛等大家,但是自清末临摹复古之风的盛行,却导致了文人画的柔靡不振,僵化堕落。此时吴昌硕以雄肆朴茂的金石书风,融合了文人画与市民意识,成为传统文人画历史长河中最后的一座灯塔。他的许多追随者沿着这一航线航行,却没有点燃起新的光明,以致一一淹没在了无边际的波浪之中。曾是追随者之一的农家子弟和雕花木匠齐白石,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于绘画、治印、书法、诗词诸方面都具备了很高的修养,然而他却能结合文人画的笔墨功底与民间美术的情趣,开创了文人画转向大众化的新局面,造就了乡土气息非常浓郁、充满无限生机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具有时代感,这就是为什么在他逝世近四十年的今天,海内外人士喜爱其作品的程度,仍然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

       齐白石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至少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情感美。

       齐白石是在不同于一般艺术家的自身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农民的心境歌咏农民,显现了淳朴的情感美。这种情感美,是经由生动、强烈、深刻而又具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反映出现实生活。他画根钓竿、几条游动的小鱼,题上「小鱼都来」;画小鸡争吃蚯蚓,名为「他日相呼」;画一根钓丝、一只小虾,上题:「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为饵钓芦虾;今朝画此头全白,记得菖蒲是此花。」;画「牧牛图」,铃「佩铃人」印章,题诗云:「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东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画「白菜」,题「杏子坞老民咬菜根八十年,香味犹清」。

       齐白石把文人画家所鄙夷的畚箕、柴耙之类的农具收入画图,并且声明:「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一一画之。」从上述画面中,我们不难看出,齐白石对农村风物怀有多么真挚的感情。

       齐白石说过,他「所画的东西,以日常能够见到的为多,不常见的,我觉得虚无缥缈,画得虽好,总是不切实际」。他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歌颂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为此,他常把民间美术里吉祥图案的题意引入画中。比如:他画蝙蝠,题曰「大福」;画荔枝,题曰「大利」;画秋菊,题「益寿延年」;画雄鸡、鸡冠花,寓意「官上加官」;画鹊、石、牡丹,题「喜富贵之坚固」。1950年之后,生活趋于安定,老人欣慰之余,以鸽子、万年青等为题材,画出了「和平颂」、「祖国万岁」等作品。

       齐白石擅长以描绘为人们所熟知的生活常景,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感触。「发财图」,只画了一具老式算盘。他在题词中幽默地写道,奸商手中的算盘,较之官场中的印玺衣冠和盗贼手中的刀枪绳索,

  对老百姓来说,还算是「仁具」了。此画作于民国十六年,正值北伐与军阀混战时期。这对于当时社会,是相当辛辣的讽刺!此外,他在「不倒翁」中也曾题曰:「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其用意,不言自明。

       二、构成美。

       齐白石笔下的各种物象,从不以表现真实空间的大小为准则,而是从心灵空间出发,强调物象的本质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一九五四年所画的「蜻蜒荷花」,蜻蜒两翼的长度与盛开后荷花半径差不多,这种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是没有的,但在画面上根据构思的需要却是合理的,从而使观者得到更真实、强烈的生活感受。

       他在处理画面的虚实关系时,有时像「发财图」那样题好多字,显得密不通风;也有时在一幅画面上只画一只草虫,可谓疏可走马。特别是他驾驭空白的能力,几乎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程度。「雏鸡图」宽与高的比例为一比四。在这幅狭长的画面底部,画了三只头朝画面左方的小鸡。画面左上角,题白石山翁四字,并铃一朱砂名章。全加起来,着墨的面积,不到全画的百分之一。从平面构成的角度看,这三只小鸡所形成约两组榄圆形的点,与左上角题字占用的长方面积形成的点之间,构成了一个既有变化、而又均衡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张力充盈犹如铁铸,丝毫不可更动。巧妙的虚实处理,使得画面生机盎然,清新灵动。

       简而意足

       他擅于以尽可能简少的构成要素,建造画面的内在结构,并由新颖独特而又高度概括的艺术形式,表现极为丰富的内容。以「蜻蜒莲蓬」一画为例,宽、高一比四,在这样窄长的画面中,一柄距左边线四分之一处的莲梗从上垂直而下,大致在画面底部起向上约五分之一处,与从左至右上倾斜的一段短荷梗交成「叉」形。荷梗顶端,各自长着类似三角形的黑色莲蓬。在下面的莲蓬上方不远处,画了一只垂直朝下的蜻蜒。此图精而造疏,简而意足,恰是以最少构成要素,达到严谨扎实,无可更动的构成美。

       三、意象美。

       齐白石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遵循上述美学原则,创作了无数种前无古人、独具的完美艺术形象。他笔下的虾、蟹、青蛙、雏鸡、牵牛花等等,无不焕发着质朴、天真的情趣。其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具有新颖独创性。齐白石弟子李苦禅曾经言及,老人自叙所画虾是河虾与对虾﹙海虾﹚的综合体,「河虾活泼但失之单薄;对虾丰满,但失之灵敏。两者结合,便可取长补短」。齐白石也曾在画虾的作品中题道:「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祇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到七十岁左右,画法才定型。他画的虾,强化了虾最基本的特征:虾体透明且有弹性,浮游动势轻捷有力,每根虾须都很活跃。这些形象来源于生活而又多了番省思,是他把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的结晶,绝对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齐家样」。

       其次则表现在单纯而丰富之上。他擅以强烈而概括的外形,表现内在的蓬勃生命力,以对真实物象外形的净化,达到强化意象美的目的。齐白石笔下的花草虫鱼,都非常凝练,带给观者十分强烈的视觉印象。他画各种物象,均以最为简洁的构成要素,强化出最单纯的结构特征,以求达到意在笔先,神余画外。他画的「柳牛」等许多作品,无不如此。神在个中,超以象外,齐白石的主观情思,完全熔铸在他笔下的各种形象之中。情、理、形、神融为一体的种种形象及其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观者想象力,构成了内蕴深遂的意境。「发财图」以对「仁具」算盘 的描绘与记述,鲜活地揭开商人的灵魂,其意合又远远超出了画面内容之外了。他画的蝌蚪追逐荷花,在水中并不是反向的倒影,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以其具有流动之美的意象,融汇为使人难以忘怀的清远意象,体韵精研,生动之至。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高慧

热词:

  • 齐白石
  • 艺术
  • 表现
  • 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