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画廊 >

吴杨:在那高高的山岗上——《太行烽火》赏析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0日 15:19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王迎春,1942年生于太原,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长。作品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等,入选“百年中国画展”,及全国政协“当代优秀国画作品展·北京20名家”等。

       杨力舟,1942年生于山西临猗。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历任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副主席。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到来了。金秋十月,共和国60华诞,庆典在举行。序幕拉开最早者当属“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历时数年,于2009年9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成果汇报展,犹如美术界组织的大阅兵,迎接国家领导人及各族人民的大检阅。美术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必定与社会进程休戚与共。共和国的美术事业走到今天,有哪些成果弥足珍贵?这个展览有望给出一个答案。还在中国美术馆公开展出前,今年6月的一天,我曾在军事博物馆二楼西厅作品终审时先睹为快,30余件中国画作品中,我尤其细细欣赏了王迎春、杨力舟合作的《太行烽火》。

       2,《太行烽火》,400×620cm,以六条屏适度分割、组合,形成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形成多重性的内容廓开;以超时空的剪贴方法完成画面布局,融众多内容于一体而显现有机衔连、疏密相间、多点放射等特色;作品标新立异,既大胆突破前人又充分发掘自我,采取具象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合理发挥想象,充分贯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学原则,既有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重点刻画,亦有对漫长时空、历史风云的抽象概括,通过虚实、疏密、浓淡等矛盾关系制造悬念,将思考、回味的空间留给读者;作品充分运用立体、多元、重叠等手段,实现素材浓缩,以几何形构成历史篇章的高度集中与概括,具有史诗般的画卷意趣。

       在确立了创作主线,解决了内容取舍,究竟应该画什么等总体构思之后,关键要看艺术处理,解决怎样画的问题,需要克服的难题太多了。例如山与人的关系,要把山的气势画出来,人就只能是点景人物,是陪衬;要将人物刻画好,以人物、事件为主线,山则无法表现,而“太行”这一特定环境又为作品所必需。山与人,两者不可或缺,却有主次之分。最终,作者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法、艺术处理,实现了两者的共架同构,对立统一,远看大山雄伟壮观,人物、事件所构成的不同板块犹若山的组成部分,呈现“太行”特有的气势。作品最后的大效果是山衬托人,人物与大山浑然一体。

       3,八年抗战,太行烽火,开辟敌后根据地,在近、现代战争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太行山恰似民族不屈的脊梁,笑傲列强。还在就读于美术学院附中时,王、杨已经萌生了创作大型题材绘画的念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俩人初涉画坛,在吕梁山和太行山区体验生活,在山西农村做社情调查,有意识地搜集散落于民间的、八路军敌后抗战的事迹,后来亦多次重回太行山,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2007年岁末,为创作《太行烽火》,俩人再次深入太行腹地,从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到多个主要战场,故地重游,力求充分掌握史料,回眸当年情形,想象血与火的悲壮场景,由现场激发充沛的创作灵感。

       为完成素材取舍,画面编排,俩人曾数易其稿,确立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抗战主力军的创作理念,并围绕这一主线形成六条屏之画面布局:

       其一,序曲。侧重交代背景、事件,日本人由娘子关打进来了,空中飞机轰炸,陆地肆意践踏,一把刺刀上挑着一个幼童。画面下方死难者有的身首异处,有的赤身裸体,笼罩在灰黑的调子里,表明残暴之暗无天日。在这里,作者以典型、以几个可视的形象代表普遍、一般,阴影里面是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引发读者更广阔的联想。

       其二,母亲敲钟。那钟,高挂在太行山上,也高挂在民族命运的节点上。母亲的形象巍然屹立,镌刻在太行山的岩石之上,是许许多多英雄母亲、太行妈妈的符号化,同时又是祖国母亲的象征。钟声响处,儿女们踊跃异常,保家卫国,娃娃们举起红樱枪,新媳妇送郎上战场。民兵集合起队伍,民族挺起了脊梁。

      其三,朱老总佇马立太行,作为八路军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象征。在他下方,军民同仇敌忾,队伍正在开拔,浩浩荡荡奔赴杀敌战场。

       其四,在战斗中壮大,在战争中成长。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左权等人,作为我军的优秀指挥员,表现出杰出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才能,左权更是抗战中牺牲的我军最高将领。将领们的下方,八路军战士整装待发,战马嘶鸣,已然是威武之师。这上下两组人物典型——将帅与士兵,尤以人物精准、独特的刻画引人入胜,面部以外,他们的肢体语言亦可圈可点,将帅们自信淡定,战士们铁骨铮铮,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感动。杨力舟擅长画马,酷爱画马,正好派上用场,那马目光如电,不动而威。人马一体,何其雄壮。

       其五,紧接着又是上下两组。上方,彭总居高指挥,虽然是侧身,面部又为望远镜遮掩,人们仍能一眼识别出彭总的英姿,可见王、杨非凡的造型能力。下面,两位八路军战士一刀一枪,并肩作战,形象再现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一经久不衰的经典传唱,别出心裁地将两位战士作雕塑般艺术处理。使大刀伴随歌声,定格在岁月的丰碑上。彭总与两位战士之间另外设计了一组画面,八路军战士匍伏在山岗上打击敌人,与第六组中的硝烟弥漫相贯通,显现出战争之激烈程度。

       其六,吹响胜利号角,迎来黎明曙光,大反攻开始了。日本兵的军旗与辎重在燃烧。历史重复上演而规律不可逆转,侵略者终将自食其果,付出代价。

       综上所述,如此众多的人物、事件,如若采取惯常编排,一群人或站或坐,作长卷式展开,要有多大幅宽?10米?20米?而立体、几何、超时空,既确保了丰厚的内容展示,又完全脱开主题性创作的习惯性图式,不落窠臼,别开生面。

       而且,手法也多样,画面也活跃,看点也纷呈。我读《太行烽火》,但见种种穿插,各种语言表述中,充满着脉络交织,纵横捭阖,多重贯穿:从日本兵打进来了,到民兵崛起于青纱帐中;从母亲敲钟到小号手吹响冲锋号;从新媳妇送郎上战场到八路军战士威武出征,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从红樱枪到重机枪;从侵略者如入无人之境到丢盔卸甲,落荒而逃……一幕幕上演,看似山重水复而脉络清晰,有始有终,足见作者心中有画,意在笔先,画面构成无不落实在预期把握中,思路完备,定位准确,显示出极高的驾驭能力,极强的综合能力及非凡的表达能力。

       4,说到综合能力,无疑是俩人几十年笔耕不辍,勤奋钻研的结果,正是充分的艺术积累,确保着《太行烽火》的卓绝不凡。俩人向以擅长大创作著称,只是以往的作品多侧重一个面。《太行烽火》则更具史诗性、大容量,也因而有机会、有可能充分调动几十年积累下来艺术伫备,做多角度、多层面、大跨度之艺术探索。例如,将线描造型融合在块面组合中。传统绘画一笔笔地画,王、杨则一块块地画,尤显立体、凸显、饱满。一块一块,多重组合,其中的皴擦多变而有力,勾线坚挺钢硬,尤以直线显示力量、体现张力。又例如,块面组合中充分运用光影、明暗、黑白灰对比关系,通过水墨厚重实现历史厚重,刀劈斧斫般的山体结构中,强烈的明暗对比中,几何形的山势更具意象感,力度更强,分明蕴含着巨大能量,物质的、精神的。大山深处还隐蔽着兵工厂吧?旌旗遮掩处正有络绎不绝的人流涌来。再如,他们曾有油画创作的实践功底,对雕塑艺术的热心与研究在此也都派上用场。具体形象,抽象表达,适度借鉴西画中的某些表现手法以及敦煌壁画的勾图方法,都对此次创作大有禆益。并且,俩人谙熟山水画技法,尤爱北宋山水,范宽、李唐、马远、夏圭,大斧斫,小斧劈,苍厚野重。马远画山“吭吭”地,势沉力厚,横无际涯,取一种气势撂在那,向为王、杨所推崇。俩人曾合作巨幅青绿山水《河山颂》、《锦绣中华》等,足见其浑厚的艺术造诣。此种能力,大有益于构建《太行烽火》,取势、取韵、取精神,立纲、立意、立丰碑。

       5,常言,艺高人胆大。又说,心手相应,机趣横生。还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发韧之初,王、杨接下创作任务时,人们对其承担的选题毫无担心,有《太行铁壁》摆在那呀,20多年过去了,“铁壁”越来越得到肯定。还能怎么画?已经到顶了,只需把那张画放大一下就行了。他们感谢领导、同行们的建议,也知道那样会来的容易、稳妥,但最终还是决意卸下包袱,不再重复过去,而是另起炉炊,重新开始,改变手法,首先是改变构图,不再靠直线取胜,要从复合中再生,充分利用此次契机,再行发掘自身潜能,敢于超越,以求有所突破、创新,更好地完成此次任务。

       作为当代人物画坛上的“金牌组合”,王、杨联袂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平型关大捷》、《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毛主席给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的谈话》、《挖山不止》、《太行浩气传千古》、《黄河在咆哮》等。其中,《太行铁壁》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李可染先生在世时称赞王迎春“她落下的每一笔都很结实”。我到天津瞩远小楼看望孙其峰教授时,不止一次听老人称赞王、杨说:“他俩画得好啊,画得真好!黄河、太行,画得那些人物,活生生就在眼前,造型能力非常强。不说女画家,男画家又有多少人堪比王迎春呢?你跟他们认识,你对他们说,要他们坚持画大画,他们的画能够留得住,很不容易。有条件的话,还要多画。”画大画,画深度。画给历史,画给后人。为此,王迎春曾独自赴法考察,历时4个月,力求对西方绘画作深入研究。为此,王、杨默默地、长期地坚守既定选择,多方积累,蓄势待发,并终于再次迎来机会。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俩人不卖画,不参加笔会,排除各种干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搞创作,这才有《太行烽火》,又终于再攀新高。

       6,相对于山水、花鸟画,人物画寻求突破的余地要大,或说,创新的任务更重,更艰巨,社会寄予的期望值也更高。为什么许多老同志,画坛的耆宿大贤们会对王、杨有着那样的叮嘱?希望看到俩人有更多大作问世,盖因俩人有这样的能力,社会也正为画家提供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条件。时代呼唤大作,文化生活空前繁荣却缺乏应有的品质。道德面貌渺小的一个根源便是文化品质不高,精神质量颓废,文化生活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冲击着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个时候,文化艺术的承担也即是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精神的确信。

       艺术是孤独的吗?是,它会很自然地向着童年、故乡,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寻访,找回纯真与向往。艺术是开放的吗?是,它作为一个人的生活需求、生存方式,决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孤立存在。艺术家敞开着的心扉中理应吐纳时代强音,宣泄天地理性,追随人民需要。艺术需要这样的激情,作品是画家思想的再现。大约在6岁那年,已经能记事了,王迎春在太原目睹过血腥的战争场面,残缺不全的尸块像破布片似地随处可见。战争使人变得卑微,命不值钱,战争也使人变得崇高,面对毁灭更能体会与珍惜生命的意义。王、杨还在求学美术学院附中时即立志画大画,关注大事件,画出大容量,这种气度显然与其经历有关。而气度、志向一定会深刻影响作品质量,也即常言所说,有什么样的动机便有什么样的作为。

       王、杨创作《太行烽火》,显示出超常的胆识、超常的激情与活力。表明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饱满充沛的创作激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或大笔挥洒,劲节坚拔。或细心收拾,巧接妙嫁。块面拼接组合,细心皴擦点染,务求最佳效果。大创作要下大功夫,还要有大能力。以造型能力为例,拉过一个人画写生,既要画得像,还要有特色,这都不是问题。正是激情确保着习练不辍,正是能力确保着画面效果。没有几十年默默积累,难有《太行烽火》脱颖而出。

       回想当年创作《太行铁壁》时,王、杨回山西收集素材,一个多月过去了,这张画怎么画?脑子里迟迟没个形。这一天来到黎城县,参观八路军兵工厂所在地的黄崖洞,当地百姓叫“瓮圪垃”。下午,斜阳洒在峭壁上,呀!这不是群雕吗?一路上的思考,对人物形象的捕捉都在瞬间被这“群雕”固化了、凝结了,一个突兀而大胆的画面设想随之产生了。艺术品一定是作者对生活本身的再认识,其深刻与否,质量高下,只能取决于作者的认知能力,表现能力。峭壁还是那块峭壁,换一个人,显然无法从中抽象出《太行铁壁》。同样,《太行烽火》能将太行山再度抽象,概括为官兵一体,共御外辱之坚强堡垒,赋予其中华儿女史诗般的壮观,一定也浸透着作者对生活独特的观察与理解,对国家社稷由衷地关切与挚爱。

 

热词:

  • 吴杨
  • 太行烽火
  • 杨力舟
  • 王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