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
仅拉了一张横幅,黄宾虹故居正式对外“营业”了 |
2013年开年,事先并未进行宣传,位于市区八咏路192号的黄宾虹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在相关人士努力下,一批与黄宾虹相关的艺术品、书信和书籍等珍贵文物,与公众见面。
尽管在官方的说法中,这次开放被称为“试开馆”,实际上,对于如何保护这幢老房子,金华的文物部门进行了许多探索。在此前的许多岁月中,不到200平方米的黄宾虹故居,一直处于闭门谢客的状态。
几乎每年都有企业或个人来申请,租用房子来开私人会所——在其他地方,这是一种很惯常的做法。
一幢如此有文化底蕴的房子,与其开成会所,还不如向所有的人开放。
“在坚持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利用来促进保护,并惠及更多的人。”金华市古子城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祝希福说。
>>故纸堆
黄宾虹在金华的26年岁月
公元1865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在金华经商的安徽人黄定华家中传出产子的喜讯。
人近中年终于当上父亲,对于这个长子,黄定华分外欢喜。
他为孩子起名懋质,寓意勤奋和美好。
因为家境殷实,黄宾虹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父亲对他悉心栽培,请了金华城里最有名的先生给他讲授四书五经。课余时间,黄宾虹和表兄弟们在外婆家附近的酒坊巷玩耍,靠扔石子打发无聊的时光。
他的绘画天赋,在4岁时就开始展现,课读之暇,见有图画,便效仿涂抹。
用现在的说法,黄定华是一个“儒商”。整天与钱打交道的他,喜欢舞文弄墨、结交文人士子。
每当父亲黄定华在书房挥毫泼墨时,黄宾虹总爱站在一边静静观看,父亲见他这么感兴趣,就让他握着笔学着涂抹。殊不知这一握,直至他92岁去逝,那枝笔就再也没有放下过。
在父亲交往的朋友中,有位叫倪逸甫的画家,小时候的黄宾虹经常缠着他讨教问题。
倪逸甫让他把白纸挂在墙上,然后凝神默思,等几天之后,白纸上似乎有了画的轮廓,才能运笔落墨把胸中丘壑化为具体的印迹。倪逸甫对他说:“当如做字法,笔笔分明,方不致为画匠也。”
什么是画匠?什么是画家?年幼的黄宾虹不懂。可是,这种“用心作画”的方式,倒是影响了他一辈子。
年幼时的黄宾虹更让人称道的,是他的聪慧。7岁始读《说文解字》,识字千余,8岁时随同同乡文人黄崇惺游览八咏楼,对大人们的提问对答如流,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在黄宾虹17岁那年,他参加了院试,考中了秀才,也正是那一年,父亲商业亏损,几个弟弟不得已辍学在家。家道中落,黄宾虹开始游学,遍寻金华名山,山水画也更加炉火纯青。
临终前,黄宾虹断断续续吟咏过两句诗:“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两句诗,正是他早年在金华生活的真实写照。
26岁时,黄宾虹举家搬回安徽老家,他与金华的故事告一段落。在他人生最开始的这26年,黄宾虹只是一个才华初露的年轻人,还没有人能预见到他未来的艺术地位和成就。而他对这些岁月的回忆,也被珍藏在一副《家庆图》中。
这幅画的作者是黄宾虹正式拜师学画的义乌画家陈春帆,《家庆图》是陈春帆送给黄宾虹父亲黄定华的50岁生日礼物。画作的内容,是当时黄宾虹在金华的家的真实写照。画中人物神态安详,背景屋宇楼台井然错陈,家境殷实、母慈子孝、耕读传家的特点跃然纸上。
这幅画,黄宾虹珍藏了一辈子,无论怎样颠沛流离,都随身携带。每年春节前夕,他都会恭敬虔诚地拿出来供家人观摩一番,以示不忘金华的那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