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编者按:守望传承,薪火相传。获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60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对传统手艺和技艺传承发展事业的热爱与付出,浇灌出中华文明百花园中争奇斗艳的非遗奇葩。本版特遴选推出一组文章,讲述获得“薪传奖”的文化守望建设者们的感人故事,以进一步引起社会对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
羌族唱经传承人王治升 |
王治升:传递羌族文化密码
释比因通晓羌族宗教典籍、法事技艺、天文知识、医药知识等而成为族内最有地位的人。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祭山、冠礼、还愿等重要仪式都要由释比来主持。没有文字记载的羌族文化正是依靠释比的唱经代代相传。从这个意义上说,释比作为羌族文化的核心传承者,掌握着民族珍贵的“遗传密码”。
刚刚获得“薪传奖”的王治升,是四川省汶川县羌族人中为数不多的释比。“我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保护羌族文化,并将自己知道的羌族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下一代。”这位把羌族文化在自己内心珍存了60年的79岁老人恳切地说。
羌族唱经大概有几十万字,因为没有文字,全靠师父口传心授。“当释比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极强的记忆力。那时候学唱经都是在农闲时候,每天晚上,父亲就拿一根筷子在桌子上敲打鼓点韵律,嘴里哼着释比唱腔。父亲唱一句,我就跟一句。”王治升回忆着12岁时跟随父亲学习释比唱经时的情景。在最初学习释比唱经的7年中,王治升随父亲一起做过几场大型祭祀活动,慢慢地加深了对释比唱经的理解和认识。唱经难学,释比难做。到父亲去世时,王治升也才学到了释比唱经中的八成。
王治升对10年前他主持过的祭山会记忆犹新:“祭祀当天,满寨的火把点燃,在羊皮鼓震天的响声中,我开始唱起羌族的历史……”天亮时,全寨村民身着盛装,在释比带领下举行隆重的祭山活动——咂酒开坛、唱念古经、杀羊祭神、敬奉供品、敬香祈愿;释比带着大家跳起羊皮鼓舞和萨朗(圈舞),还举行了集体欢歌、饮宴,以感谢天神赐福,祈求天神保佑。
“如今山寨有了电视,年轻人喜欢上了足球、电视剧、流行歌曲,慢慢地,羌族的山歌也不爱唱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了解释比。羌族的唱经随着释比一个个的逝去,正在逐渐远离羌族人的生活。” 王治升有些无奈。
2002年,国家民委启动了《释比经典》收集整理项目,王治升与30多名合作者参与了这一工作,他们寻访每一位在世的释比,并用国际音标把他们的唱经记录下来。王治升说,《释比经典》不但有记载民俗、信仰的功能,还有诠释风俗习惯来历的作用,只是《释比经典》收集整理过程充满艰辛。
“现在仅存的释比只有6人了,他们若再故去,羌族文化传承链就断裂了。过去我们还说是抢救,现在必须和前辈去抢时间,抢得快才能把唱经留住。”王治升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释比唱经,2011年6月,王治升在汶川县羌锋村成立了释比经典文化学习班并招收了6名学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他带领大家自掏腰包添置设备器材,拍摄和录制了大量释比唱经。
对于如何进一步传承羌族文化,王治升有着自己的想法:“应该把‘口耳相传’变为正规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传习方式,让群众将羌族文化延续下去。唯有此,羌族文化才能体现出‘活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