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赏析 >

民间文化遗产面临没落 山西阳泉民企的拯救之路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9日 16:10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手机看视频


锘�
锘�
锘�

工人在手工雕刻“刻花瓷”

       山西省阳泉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生活在“矿山”上的阳泉人并没有仅仅依靠这些来解决吃饭和发展的问题。千百年来,他们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精美的艺术品,这些技艺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刻花瓷、煤雕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和其他走向没落、急需挽救的民间文化遗产不同,通过民营企业的介入,祖先们留下来的这些古老技艺在新一代阳泉人的手中正逐渐走向产业化,不仅实现了“发扬光大”,而且正在走向世界,让世人能够了解、欣赏到民间文化的魅力。
 
       “南有青花瓷,北有刻花瓷”
  
       阳泉市平定县平定古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这里生产的刻花瓷,以其独特的材质、复杂的工艺和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刻花瓷始于唐,兴于宋,经五代而衰于金,具有千年的历史。
  
       “我们一直致力于刻花瓷的传承保护、开发和推广工作,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在平定县的一家陶艺公司,负责人冯海明说。
  
       走进繁忙的制作大厅,工人们正在娴熟的在瓶体的“釉”上进行刻花作业。她们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各种样式的特制竹签,先在瓶体上刻出图案,再细致的雕刻,整个过程完全手工操作。
  
       据一名女工介绍,即使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就雕刻出两到三个瓶子,而雕刻好后烧制过程中成功率也较低。“在上千度的高温下,‘釉’成流质状,不小心图案就被破坏了。”
  
       冯海明表示,纯手工、低成功率造就了刻花瓷的独特韵味,但也制约了其大规模发展,只有形成“产业化”才能更好的传承并发扬光大。如今,企业已能年产刻花瓷系列产品3万余件,并被评为“山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先进集体”。
  
       随着工艺的成熟和规模性生产,刻花瓷逐渐被世人关注:2008年,献礼北京奥运会的《龙腾奥运》刻花瓷瓶被国家体育博物馆收藏;2009年,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国瓷《盛世昇平》在北京发布;2010年,《祥和世博》刻花瓷瓶成为上海世博会指定专属礼品。
  
       “目前,平定刻花瓷完成了民间传统工艺向产业化技术的过渡。做为中国陶瓷界的一支奇葩,正逐步形成‘南有青花瓷,北有刻花瓷’的格局。”冯海明说。
  
       据了解,为了更好的传承保护刻花瓷这一民间工艺,国内首家陶瓷文化工艺旅游区“中国刻花瓷文化园”正在平定县开建。届时可实现年产各类工艺美术陶瓷及包装陶瓷300万件。并通过陶瓷文化,集“吃、住、玩、买”一体,带动周边经济、文化的发展。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邓莫南

热词:

  • 民间
  • 文化遗产
  • 煤雕
  • 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