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赏析 >

300余年金钱板:三块竹板敲出“非遗”项目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8日 17:23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重庆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金钱板第十七代传承人丁长福表演《水浒人物》

       说起金钱板,大多数重庆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种发源于300多年前成渝两地的曲艺艺术,与四川清音、四川评书和四川扬琴一道入围了第三次国家级“非遗”曲艺类项目。

       在表演金钱板时,艺人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中两块竹板上嵌有古铜钱而称为“金钱板”。

       关于它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一是,据说战国时期,孟尝君弃武学文之初,对于伏案读书很不习惯,便命童子用双剑打击,讴歌解闷,故有“金剑板”之谓。其二,有的说是《水浒》故事中,浪子燕青下山办事,途中把路费用完了,临时用三块竹板边打边唱,求得盘缠。

       尽管传说很多,但据金钱板的表演者、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陈仕佐介绍,金钱板其实兴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它进入新的发展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高潮,传承至今。

       与评书、莲花闹等说唱艺术一样,金钱板一般也在人多的乡场、闹市路口表演,拉扯场子招揽顾客。因喜欢的人越来越多,便逐渐发展到进入茶馆表演,同时也非常适宜在各种场合进行演出。

       说起金钱板的表现形式,陈仕佐将其概括为“打、说、唱、演”四个字。“打”就是打板,演员左右手分持三块竹板,碰击节拍与打出基本的“滴、打、垮”及多种花色音响,以渲染气氛。

       此外,在金钱板表演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因艺人的不断创新,表演技法也不断丰富完善。因技法特点的不同,分成了“花派”、“清派”和“杂派”等几个不同流派。如今,金钱板的唱段在历史、传说类基础上,增添了不少赞颂新人、新事的内容,比如涌现出《送货下乡》、《雷锋》、《焦裕禄风雪访贫》等。

热词:

  • 金钱板
  • 竹板
  • 曲艺艺术
  • 非遗
  •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搜索更多金钱板 竹板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