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4日 11:32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沈阳日报
莫把文化遗产当财产
回顾2010年全国文博行业,会发现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申遗”。今年8月,随着“中国丹霞”成为中国第40项世界文化遗产,一时间中国掀起了“遗产热”。据统计,目前全国有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而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已经排队到半个世纪后。
“申遗”后经济效益“惹眼”
各地政府在“申遗”上的花费可谓惊人:“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而牵头的湖南崀山所处的新宁县,共花了4亿多元,而其2008年的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2亿元。
2009年,陕西秦陵兵马俑门票总收入高达16亿元人民币,而河北省清东陵的门票收入也达9亿元。文物古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带动GDP的神话,一直为每个“申遗”成功后的地区津津乐道。
“申遗”成功就代表着门票涨价?
“申遗”一旦成功门票就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国内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门票有的甚至已经突破了200元。“申遗”的巨大开支似乎成为涨价的理由。最可怕的是,有些地区虽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价格也上涨,沈阳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门票仍停留在50元,而北京故宫也不过60元。
平遥古城1997年“申遗”成功,门票收入从1997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万元。而云南丽江1997年“申遗”成功,三年后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13.44亿元。“申遗”更引发了古建筑“复建风”,当前在各地愈演愈烈,尤其一些地区将“复建”视为“发财树”。以即将过去的2010年为例,洛阳开建考古遗址公园,而杭州也正积极推进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的建设。
而国外的“申遗”并非如此,根本不是为了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更多的是出于对资源保护的选择,是对遗产保护公约的承诺,是一种责任。目前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有近50%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其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仍居世界前列。国外某地区决定“申遗”的时候,并没有要想着把投入从门票中收回来,有的甚至取消了门票,比如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门票只是象征性的,合人民币才一二十元钱,更多的是通过“申遗”来提高文化知名度,从而带动投资,这才能真正扩大税源。
“申遗”的根本在于社会效益
世界文化遗产被称为“地球的名片”,是所在国家的荣誉和自豪,“申遗”成功后不能只把目光放在经济效益上,而是应该看重社会效益。
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可以强化该地区对文化生态的重视,并影响着该地区市民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同时,对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还能够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使那些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淡出。当前,文化竞争力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民族与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文化遗产当成文化财产,文化遗产应拥有自己的尊严,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地区最“美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