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画廊 >

传 统 理 法 现 代 情 怀

—— 张正忠田园山水画艺术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0日 17:03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CNTV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富有才能和抱负的张正忠先生,自幼生活在江东平原乡村且酷爱绘画,喜欢用画笔尽情抒写心灵深处对故乡的深情厚意,数十年来历经艰辛潜心创作研究,终成一位令画界瞩目的田园山水画家,自成一体,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的新领域。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始,成于隋唐,宋元达至高峰。明清复古风行,逆造杰出山水画大师石涛,他倡导革新与创造,“搜尽奇峰打草稿”,师法自然,使山水画从僵死的泥古风中脱颖而出,充满着生命活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江苏山水画家们承继这一优秀传统,深入现实生活,到真山真水中去感悟,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艺术精神、理法相融一体,创造出新山水画。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代有高手,各家林立。自古以来山水画家的题材多取自名山大川,偶有描绘村树农家,亦多为案头小品,不登大雅。专事描绘乡村田园平凡景色的画家,史书和现实中都很难寻觅。唯当今张正忠先生,他毕生致力于田园山水画的开拓和创造,因罕见而令我关注和尊敬。我和正忠君原来并不相识,但他的画作我很熟悉,我们还经常电波交流,如老友常会,闭目如晤。他的田园山水画创作具有鲜明的东洲地域个性和时代特点,尤其是蕴含着朴实无华的、真诚深厚的乡情和田园气息。古人云“诗乃心声”、“画乃心印”,书可谓心迹。观赏正忠君的书画,读他的诗词和有感而发的文章时,在我的心目中形成一种认识:正忠君是位诗人,思想者和文人画家。下面我想从“情”、“理”、“法”等方面分析他的艺术价值所在。

       在正忠君的诗画中,“情”字当为首。他的诗文和绘画只是他对故乡的情意和思想的媒介物,是传达他思想感情的载体、符号和形象语言。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人画家应该具有诗人的情怀、书家的笔墨修养,而正忠君兼得。他选择的题材本身并无惊人之处,但每当观赏他的画、读他的题画诗文,内藏的深情扑面而来,意味无穷、十分感人。在他的画中,不见奇险莫测的崇山峻岭,而有乡村常见的田野池塘、树丛人家:“秋水滢滢藏鱼迹,斜阳熠熠迷竹影,曲径历历通幽树,小桥悠悠渡蹇人”,“清水池塘草青青,绿芽生树未有荫”,“三枝芦花临石阶一群白鹜绕水边”,“一丛翠竹映春水,千枝新树遮田家”。就是在这些貌似平凡的景色中,蕴含着画家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观赏者被他的情感体验所感动。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考,莫先于情”。罗丹断言“艺术就是感情”,无情则无艺,这是艺术的至理。正忠君历经数十年的艺术实践活动,对什么是艺术曾作过深入的思考。他说:“艺术是什么?是心灵的流淌,是生活的诗情,是实践的结晶”。他在田园山水画中流淌的是什么呢?是对故乡的无限深情、是寓涵的深刻哲理:《清暑芦园》中“我多么希望再回到那深深的树影芦丛中,去吮吸水草的清香,去沐浴树底的凉风,去河塘中与鱼儿一块游泳!”《丽日薰风》中描绘了自己童年时居住过的老宅,逝去的岁月在那里留下永远抹不去的记忆。画家用金黄色的秋叶布满画面,衰老的农舍显得凄凉孤独,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往日在这里的合家欢乐,而今已是天各一方;他在《霜晨鹊巢图》中用富有力度的线条双勾出纵横交错的枯枝,构成画面的主体,又在树杈上画一鹊巢,触景生情地题诗云:“宅前桑树鹊巢悬,童稚天趣追前缘,高楼华栋何不足,底事梦绕旧宅园?”满纸流淌着的是画家对故乡田园画不尽的情意,所以观赏正忠君的诗画是情满于画,意溢于诗,情境交融。画中有诗情,诗中有画意,他是位画家兼诗人。

       正忠君的田园山水诗画既重情又讲理,他不仅是画家兼诗人而且是位思想者。他借田园意境传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他画自然景物的四季更迭,意在人生青老转换,自解艺术人生四季图,很有哲理性。他在《霜叶寥廓图》中描绘了秋天的江边,近景是小桥流水芦苇绕着农家,中景是田野河汊,远处天水相连、空濛无限。画面题诗云:“秋风瑟瑟渐入冬,江天寥廓一时空,岁岁荣枯问芦荻,水色本在有无中”。他借画面景物层次和色调的变化营造一种境界,通过大自然中的季节、荣枯、虚实更迭的自然现象,从江畔秋风摇曳的芦苇中,加上题画诗的点拨,揭示自然界荣枯、生死和有无相生相克的法则,转而引入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哲理思考,这就加深了诗画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绘画所依托的哲学观是“人与自然为一”即天人合一观。在画家的心目中自然界万物与人为一、与我为一、不分彼此。我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物我相融,就像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因此画家在面对自然景物时,是感悟自然,将自己融入自然,寻觅物性、物情,转化为人性、人情,最终转化为我性我情,即“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正忠君深通此理,在他所有乡村景物描写中都寄托了深深的人性、人情和人爱。在他的笔下野树如人,芦草如人,柿子如人。他画的《野桥老桑》图中,主体艺术形象是盘根错节的老桑树和荫映下的一座拱型古桥,小河伸向远方的淡泊空灵处,枝叶形象荣枯并存,画中的石桥老桑每天都在忍受着日晒风吹,默然负重,无怨无悔,见证着世道变化的无数兴衰事,见证着岁月留下的历史痕迹。画中诗云:“西村桥畔老桑荫,车来马往喧复沉,谁问年年春叶绽,根盘节错几多深?”这里画的是景、是物,亦是社会和人,情理自然交融于诗画之中。

       正忠君的田园山水画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一望而知是长江入海两岸的江东地区乡村景观。他着力描绘大自然中天地水树等景物,表现人文自然环境美,但画面中又没有完全受东洲地域真实景观的局限,他更多的是对田园风光加以理想化,诗化,人性化和美化,旨在创造出一种自然、宁静、和谐、可居可游的艺术境界。他的画并不是真景物的模仿和再现,而是借以抒发感情,是对审美理想的追求,是心中理想的田园情景。他的这种题材选择和画面营造的艺术气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当今中国社会以飞快的速度向现代化迈进。我们所有人都处在这样一个壮丽的新时代:一个持续发展着的盛世。这个时代里有着伟大的科学成就、艺术成就,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充满着美好的梦想。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巨大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诸如虚假奉承、急功近利、浮躁冒险、金钱至上等现象。生存和发展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紧张和压力,因此人们开始向往和平宁静、圣洁美好的环境来抚慰心灵。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这种清静之境。正忠君作为一位画家,把视角投向乡村田园,以自己少年时代生活过的故乡作为创作基地,用自己童贞无染的纯洁情感充分地发挥想象和创造,营造出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人间伊甸园,在那里有宁静、纯洁、和平、真诚、善良和美好,唯独没有丑和罪恶。他在田园景色中始终贯注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真情实感,对环境美的渴望,对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生伦理的感悟,对生活和人性的赞颂,这些情怀是正忠君田园山水诗画的现代意义之所在。他将传统的艺术理念与现代的审美意识融为一体,形成有新意的田园山水画理,这也正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画的深层涵意。

       正忠君的画有情、有理、有时代感,但他的画又不是情理和时代的图解和注释,而是通过笔墨创造艺术形象来感动人的,一般人看他的画首先是直接感受他所画的乡村田园景色之美。这些景色是具体的艺术语言构成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艺术形式美。正忠君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画家,他在不同的情况下接受过现代绘画理法的教育,包括中国传统的和西方的。在他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中,中法与西法融合自然,天衣无缝。既有西方对景写生的生动形态,也有自由抒写对象鲜活的生命感;既有传统的目识心记凭想象进行创作,也有精心安排的点线面构成;既采用西方焦点透视画出空间距离,也使用散点透视画法表现层叠深远之境;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更多是运用传统的笔墨造型,有时也适当使用光影和色彩;既有视觉中心的形式指向,也有中国山水开合的气运法则。读他的画,我们既能联想到宋人的精到、元人的松灵,也能联想到柯罗的抒情、米勒的厚重,但又什么也不是,而更多是自己的特点。他总是从精神追求和意境创造出发,只要符合真善美统一的审美理想,绝不拘于某家某法。他大胆创造了许多新的笔墨语言程式,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张正忠正是以传统为基础而加以拓展了的理法,加上表达现代人的情怀理想,经过长期勤奋好学的修炼,才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田园山水画和独特的笔墨语言。他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在林立的画家中独树一帜,占有一席无人替代的地位。

 2006.5.南京
  左庄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热词:

  • 张正忠
  • 艺术家
  • 艺术
  • 画家
  • 搜索更多张正忠 艺术家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