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 |
白砥 |
白砥,一九六五年生,浙江绍兴人,本名赵爱民。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一九九七年被评为全国书法十杰,一九九九年获鲁迅文艺奖。出版有《书法空间论》、《王羲之书法解析》、《白砥书法艺术》、《白砥小楷集》、《中国书法艺术图典》、《汉张迁碑及其笔法》、《白砥临古书法精粹》等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 |
白砥 楷书扇面 2011年 纵30.6cm 横61.7cm 龙 |
![]() |
白砥 楷书王昌龄诗扇面 2011年 纵30.6cm 横61.7cm |
创作手记:
新世纪以来,书坛二王书风流行,着实让人感受到经典的作用与价值。对于未曾学过二王书风的人们,这是一次历练,一次接受传统帖学书法教育的很好的课程。只不过,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将过程当作目的了—学以致用,学二王在于将二王的艺术精神发扬光大,以此为新世纪书法发展的推手。但当今的二王流行书风,“仿”这一过程似乎成了书家们创作的目的,人们可以不思进取,不思探索,不思“我”之存在。过于泛滥而趋同的手法,让人想到二王就这等容易学得,满天下都成了书圣不是?!所以,作为学,二王之所以千古不朽,自有其一般人难以领悟的深层的美学意蕴存在;作为创,似乎绘画画得像一样,只属于基础,往后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其实,在书法史上,我们惊人地发现,任何大家的临古之作,无一与原作毕似,而皆以己意出之,这说明,虽然古人技巧很高明,但把逼真临仿当作下策,或至多在学习过程中受用。故古人临与摹是分开的,临必须汲古人之长为己所用,摹则不必有自我的想法渗入。但好的摹工却未必是好的书家,冯承素等没有在书法史上留有自己的创作,却比虞世南、褚遂良摹的水平高。所以,我想,书坛如果要把仿二王之真作为终极目的,或许学做冯承素就足够了。
我于学习、教学不喜“偏食”,汉碑、南北朝碑、二王、旭、颜、宋四家等皆力取之,于创作则力揉之。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审美习惯是融通,而不是以偏概全。故碑之沉厚古朴,帖之精致清雅皆有其长,互补中和更见魅力。而于风格建树,匠心独具,将技巧与素养变为自我的、超前的形式语言,才是每一位书法家的终极目的。——白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