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中国书画类艺术家 >

用书法让神龙见首现尾

——赵学敏先生书《道德经》之无形大象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1日 17:43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写一幅小作品相对轻松容易,创作一幅大作品将耗费更多的心思和体力,而创作巨幅作品——诸如老子《道德经》这样的超大作品,将是对生命智慧和人生高度的一次历险。赵学敏先生花了半年时间创作的66条六尺屏长卷的巨幅作品——《道德经》,观之令我眼前一亮。

       一  书写《道德经》的基本内容的当代启迪

       赵学敏先生为什么要创作巨幅书法作品《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究竟说了些什么?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还有怎样的意义?这些问题值得深究。

       老子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哲学现象。老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问题,一个具有二重性的矛盾体:一方面,老子是“礼”家,据载孔子就曾向其问过“礼”,但是他晚年又对“礼”加以尖锐地抨击,然而,在《老子》一书中,却又大谈慈、俭、孝、祭祀等有关“礼”的问题;老子强调“道”的本源性和宇宙的生成性,但又认为其不可说,把“道”神秘化、虚无化地遮盖起来,从而在语言与“道”的关系上构成一对矛盾体;作为隐者,作为“不言”、“贵言”、“希言”的倡导者,他不著述不收徒,但偏偏在出函谷关的时候,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思者自道”,这种发愤著书与他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确乎是一种矛盾;他的著述被有人认为是“阴谋家的治世之术”和“君人南面之术”,但他在书中却又明明白白地反对专制独裁统治,反对战争,反对一切社会的不平等。这诸种矛盾,无疑构成了老子的神秘面孔和《老子》一书的神秘色彩。

       赵学敏先生花大力气书写老子《道德经》,究竟呈现了中国文化中什么思想?《道德经》五千言究竟说了些什么?有什么微言大义?这些问题触及到书法书写内容的关键。

       我们知道,老子主“无为”之思,倡“自然”之境。他的“道”落实到现实世界和人生方面而称为“德”,“德”是“道”之用。“道”和“德”确乎是老子论述的核心范畴,故后世以此作为《道德经》的书名。

       老子思想具有一系列的辩证论因素。他强调事物的矛盾是一种在自然社会和人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宇宙时空、现实规律、生命意义、价值判断等方面,任何事物的自身中都存在着它物,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如:有与无、生与死、长与短、高与下、多与少、大与小、前与后、远与近、轻与重、静与躁、难与易、黑与白、雌与雄、正与反、同与异、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福与祸、荣与辱、愚与智、吉与凶、是与非、贵与贱、治与乱、刚与柔、胜与败、清与浊等矛盾,可以说是既彼此对立又相互关联,既矛盾冲突又相互依赖,形成一种相生相成、相对相形、相和相随的关系。  

       老子美学思想崇尚“大”: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总是以这种“大”美学思想来消解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性和庸懒性,震颤日常理性的惯性思维,提高人的反省视野,使人于瞬间感悟中透过语言策略去把握到“道”。老子的审美观主要强调本体的大美、混沌的美,而反对那些令人目盲的五色,令人耳聋的五音,令人口爽的五味等,认为恰好这种过分感性的、表面的、外在易逝的美,是有伤人的身心健康的,是应该置之于艺术和审美活动之外的单纯的感官享乐。他强调一种“淡”的美学中,与那些一切浓得化不开,一切往上面叠加欲望和繁复装饰的做法相反,他很善于“做减法”,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要人心不断地去除一些东西,减少一些欲望,而最终见本心,把握到“道”本体。

       二  书写大作品的文化眼光和超迈胸襟

       赵学敏先生为了写好这幅大作品,花了相当的时间做准备。不仅反复研读《道德经》这部中国文化经典,而且遍访名师和高人,对《道德经》进行全面解释和解悟。深入其中,了解到这部经典重要的当代意义在于:老子的思想在当前全球消费主义和数字化复制浪潮中具有重要的警世意义,在生态平衡、生存竞争、技术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面前,老子无疑是一种警世之钟,告诉人们以智慧之思看生命之道、社会之道和宇宙之道。老子见素抱朴的思想智慧,并不会随时代的飘逝而消亡,他那禀道之思和大慧之言,将在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纪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全新影响和启迪。

       接下来,赵学敏先生进入作品的准备阶段和对用书法表现老子《道德经》需要达到的技法高度加以内修。纵览由六十六幅书法作品构成的《道德经》,可以看出,赵学敏先生在传统书法中下过坚实的工夫。他能够将篆、隶的笔法溶入行草书体之中,用笔结体使转颇为得法,在表现老子《道德经》思想深邃上纵横阖辟,矫变骀宕,打破严正拘谨的距镬,书写得烂漫多姿,自然厚重,遒劲纵恣,表达出一种大文化眼光和很高的审美情趣。 

       赵学敏先生书法从颜真卿入手进入二王、怀素、苏轼、米芾、王铎诸大家,书法呈现出筋健骨立,体势舒和,雄深浑厚,挺然奇伟的审美特征。在大书法《道德经》长卷中,吸收老子“绝圣弃智”的精神,藏巧于拙,气象雍裕,取精用宏,笔力遒美,局势堂皇,气息超逸。六十六幅六尺巨幅构成的长卷作品,草法精严,一笔不懈,精神饱满,令我们想见先生临帖池水墨黑,退笔成冢,在书法艺术锻造过程中的巨大心血。

       细细观赏作品,能够窥见其书者的情性与工夫。尽管为了全经的统一和为了观者容易辨识,书者力求使书法规范而统一,但从中仍能看出每幅书法情绪上的变化和笔意上的起伏:或字势雄逸、英气绝伦;或丰润妍美、墨采飞动;或用笔骏快,沉着飞翥;或意断还连,顿挫萦回;或势巧形密,藤萝婀娜;或振荡摇曳,嵚崎历落;或风神跃动,豪宕不羁;或舒朗挺劲,体格开张;或挥斥八极,从容闲适;或曲折变幻,诡异飞动;或顾盼揖让,元气淋漓。无不表现出作者对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不同内容的感悟,在书写风格尽可能统一的前提下,使得每章内容在笔歌墨舞之中得妙趣无穷之美。真可谓匠心独运,神明焕发。

       我欣喜地看到,赵学敏先生对创作大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使其能够游刃有余地书写,在书写中不仅深刻地阐释和重现内容的博大精深,而且用过书法视觉而目击道存,使得被孔子尊称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子,在书法家酣畅淋漓的笔墨中“见首现尾”,通过笔墨线条呈现老子《道德经》的深邃旷远,元气混伦之“无形大象”,从而使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他的书法造诣——为中国当代书法增添了一项新的文化“大书法”记录。
是为序。

       (作者:王岳川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北大书法所所长、北京书法院副院长)

热词:

  • 赵学敏
  • 书法
  • 艺术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