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园山水画的概念
在中国山水画中,凡以村野之景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田园山水画。它是山水画科之下的一个独立画目。[1]田园山水画中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趋于工笔风、兼工带写风、大写意风、装饰风、写生风、水彩风、版画风、实验水墨风等画法。
“中国田园山水画”的名称、概念,是由画家张正忠先生首先提出来的。20世纪末叶,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发现了田园山水画的存在,在《从故乡情结到田园山水画》一文中他说:“拿我们的中国画笔墨把这些风景画出来,这是画田园的山水画,就叫它‘田园山水画’吧。” [2]接着又提出了山水画“四大分支”说。[3]本文所述都是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撰写的。马鸿增写道:“他青年时即创作田园题材,近十几年更专门从事田园山水创作研究,为前人所无;2005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张正忠诗书画——田园山水百图》,以100件画作和108篇文章的规模,集创作与研究成果于一书,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田园山水的专著。……因而我说,张正忠是田园山水的拓展者。”万新华写道:“1996年3月,张正忠曾撰文《从故乡情结到田园山水画》,首次提出“田园山水画”,并对其范畴、内涵、外延、审美特征、学科定位等问题进行思考。” [4]
田园山水画在古代有一个模糊的称谓,叫“小景画”。它萌芽于山水画成熟后的唐代,现存最早的田园山水画真迹是五代赵幹的《江行初雪图》。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到当代进入一个兴盛期。由于田园山水画主要表现了宁静和谐的乡村田园之美,对于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主客观融合、精气神表达、生活情趣抒写、笔墨理法运用等方面有着更好的发展条件,获得现当代受众的喜爱。田园山水画是当代山水画发展的结果,它的被发现和列为画目,[5]对中国山水画的兴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12年12月,在“田园山水画”这个比较科学的名称概念诞生16年之际,在北京召开了高层学术研讨会,连同书面发言共41位专家正式肯定了张正忠关于“田园山水画”概念、历史、画理的论述。[6]
[1]见《张正忠诗书画·田园山水百图》(2005年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快然楼自序·田园题材古已有之、我的田园山水观》二文。2006年11月9日《中国书画报》又发表张正忠文章《谈田园山水画》。
[2]张正忠《从故乡情结到田园山水画》一文,撰写于1996年3月,最初发表于《东洲美术》刊物,以及“东洲画院”网站(该网站始建于1996年,2004年改建为张正忠田园山水画网)。
[3]山水画四大分支之说形成于2004年,最初发表于《田园山水画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8页《总论》。
[4]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他的《田园山水:张正忠的新拓展》一文写于2006年,首次发表于2007年第1654期《中国书画报》);万新华,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他的《嚆矢椎轮 承前启后——张正忠《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略议》,首次发表于《中国书画》杂志2013年第7期第128页。
[5]田园山水画列为画目,见之于张正忠撰《园外遐思》一文,发表于《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6页。
[6]2012年12月《田园山水画学术研讨会纪要》发表于2013年3月30日《美术报》、2013年10月9日《中国书画报》。
2.田园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7]
(1)起源
中国的农业距今一万多年时即已成熟;距今四千年左右在民歌中开始出现田园景物的描写;汉代的画像砖出现了田园景物的画面。距今1700余年的晋末,山水画独立分科,到唐代山水画臻于成熟。这些都为田园山水画的产生准备了先机条件。
在现存的绘画作品中,有传为六朝陆探微、唐李思训的田园景物为主的山水画作品,但它们的实际创作年代和作者都不能肯定。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王维的《辋川庄图》(摹本),虽不能算纯粹的田园山水画,但画中的江岸景物、庄园树木已富有田园气息。
(2)古代
五代南唐的赵幹留下了《江行初雪图》卷,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确定无疑的田园山水画真迹。此外还有董源山水画中的村野之景,黄筌的汀渚水禽等,显示了田园山水画于五代时即已存在。
宋代的村野之景作品就更多了,也画得比较成熟。宋初有:李成的《寒鸦图》;惠崇的《沙汀丛树》、《溪山春晓》等;赵令穰的《湖庄清夏图》、《春江烟雨图》等;赵士雷的《江乡农作图》等,他们都为田园山水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对后世的田园山水画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还有法常、郭熙、郭忠恕、李迪、李公麟、李唐、刘松年、马和之、马麟、马远、米芾、米友仁、夏圭、阎次平、燕文贵、玉涧、赵伯驹、赵佶以及很多佚名团扇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田园山水画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标志着这个画目正在生长、渐趋成熟之中。
元明清三代的村野之景山水画,上承宋代,继续在发展、强壮的道路上前进。
元代的创作数量较少,总体来讲田园气息也不够浓郁,是一个低潮期。据现存作品看,涉足的画家有钱选、高克恭、赵孟頫、黄公望、吴镇、朱德润、倪瓒、王蒙等40余位。
明代有了很快的发展,参与创作的画家有王绂、戴进、谢缙、杜琼、沈周、周臣、吴伟、唐寅、文征明、仇英、陈淳、谢时臣、陆治、文嘉、徐渭、孙克弘、赵左、董其昌、陈继儒、袁尚统、蓝瑛、倪元璐、项圣谟、陈洪绶等近300人,其中沈周的作品数量多、质量高,代表作有《东庄图册》等,是明代田园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清代田园山水画创作的参与者和作品数量更为壮观。查士标、陈枚、担当、樊圻、方士庶、傅眉、高凤翰、高其佩、高翔、龚贤、龚有融、弘仁、华嵒、黄壁、黄鼎、黄慎、焦秉贞、金农、李鳝、李世倬、罗聘、任伯年、任熊、上睿、石涛、石谿、孙祜、汤贻汾、唐岱、王翚,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吴大瀓、吴谷祥、吴宏、吴历、吴石仙、虚谷、叶欣、禹之鼎、袁江、袁耀、恽寿平等600余位画家参与了田园山水画的创作。其中王翚、龚贤、樊圻、石涛、吴历、袁耀、恽寿平等人作品数量多,也最为精彩。
(3)近现代
近现代是一个转型时期,也是一个低潮期,探索性比较强。
近代(1911—1948年间)主要是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始转型。此阶段年代短、作品数量不多,创作画家有陆恢、吴昌硕、郑午昌、萧谦中、陈少梅、汪琨等50余人。
现代(约1949—1999年间)是一个探索转型时期,山水画从古代转为现代,何去何从尚不明确。田园山水的形态较多的在农村的生活中去挖掘,传统的山水精神淡化,现实性加强。创作数量不是很多,呈多方探索的走向。陆俨少、陈子庄、方济众、傅抱石、齐白石、顾坤伯、黄宾虹、贺天健、黄君璧、黎雄才、李可染、梁树年、林风眠、钱松嵒、石鲁、宋文治、唐云、吴镜汀、杨善深、应野平、赵望云、张大千、周怀民、朱屺瞻等70多位画家参与了田园山水画创作。在年画、农民画等民间绘画中,也出现很多乡村风景题材的作品。
(4)当代
当代(约2000年至今)是一个田园山水画空前繁荣的时代。近50多年期间,据较全面的调查、不完全的数据显示,已经在报刊、书籍、画册上发表的田园山水画作品数量已超过了历代遗存作品的总量,参与作者逾千人。其中主要是近20年间产生的作品。主要画家:专攻田园山水的画家有张正忠、叶其嘉、陈危冰等,还有一批知名度或参与度比较高的画家及数以千计的创作群体,有大量精彩之作。当代田园山水画还在迅速发展之中,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欣赏群体日益扩大。它的功能也在扩展,创作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之中。
[7]关于田园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史,见于张正忠著《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一书,贯穿于全书。
3.美术学学科定位和相关画理
根据张正忠先生的研究,田园山水画的学科定位应该是这样的:
美术——绘画——中国画(画种)——山水画(画科)——田园山水画(画目)。[8]与田园山水画并列的画目,有峰岭山水画、城市山水画、海景山水画。
他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阐述田园山水画的画理:[9]
(1)范畴:田园山水画是表现村野之景为主的山水画。
(2)文化内涵:哲学基础是儒道合流、天人合一,文化渊源是田园诗、民歌,中国绘画理法、近现代思想。
(3)美学特征:田园美是它的审美特征,它的依托是中和之美。田园山水画依托田园美,田园美的内涵是“诗化、美化的田园情趣,自然宁静的理想境界”。它的主要审美属性是物我为一、文人趣味、刚柔相济。
(4)社会理想:爱国怀乡、生态乐园。
(5)内容本质:在出世与入世之间。
(6)创作追求:抒写田园美的情意、走生活之路,实现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7)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真情真境、生态文明的现代理想。
(8)意义功能:寄情喻理、畅神怡情、教化美育;关怀民生、鼓舞信心;拓展山水画领域。
(9)创作技法:以笔墨宣纸作画、书诗入画、借鉴西法、张扬个性语言、创造田园山水新语言。
(10)品评:意境、笔墨、情感、内容、造型、布景、形式、文化内涵等都是品评的要素,依中国画、山水画的价值观品评。概括地说,要讲画意、写意。
[8]参看张正忠论文《山水画分支之我见》,发表于2013年第2329期《中国书画报》、2013年11月23日《美术报》“艺苑”;《关于海洋题材画的学科分类定位》,发表于2013年第2300期《中国书画报》。
[9]散见于多篇论文中,参看:
张正忠《快然楼自序·我的田园山水观》,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张正忠诗书画·田园山水百图》;
张正忠论文《谈田园山水画》,发表于2006年11月9日《中国书画报》;
马鸿增论文《田园山水:张正忠的新拓展》发表于2007年第1654期《中国书画报》;
张正忠论文《田园山水画总论》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版《田园山水画法》第8页;
张正忠论文《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发表于2010年第6期《美术观察》第46页;
张正忠文章《田园心语》2011年1月发表于《田园情韵》画集;
薛永年论文《溯源探道 温故知新——张正忠<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序》,载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版《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第4页;
张正忠文章《园外遐思》载《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第6页;
张正忠文章《半份答卷》载《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第9页。
海门市文广新局编印《走近中国田园山水画史》。
4.田园山水画研究文献
(1)专著《张正忠诗书画-田园山水百图》
2005年12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收入张正忠《快然楼艺谈》论文、随笔108篇、诗160首、田园山水画100幅、书法12帧。高冠华、陆一飞题词,邵大箴、李松、邵洛羊作序跋。
张正忠先生涉猎中西绘画、文史,专攻田园山水画创作近20年,并进行史论、创作方法研究。他发现山水画中的村野之景犹如散落的珍珠,可蔚成品类;当代“田园美”观念正在滋长、“村野之景”创作正在逐步壮大;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现代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社会反响良好,因而为之起名为“田园山水画”。本书以散文的笔调,阐述了田园山水画的概念和史论框架,以及方方面面的艺术观点。马鸿增等专家研究表明: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田园山水的专著。
(2)专著《田园山水画法》
2009年7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张正忠著。全书有总论、田园山水画创作、田园景物画法、田园山水作品欣赏4个部分,配图片240幅,王琦题词、邵大箴作序。在成书过程中,邵大箴、王伯敏、葛路、马鸿增等史论家对书稿进行了推敲和指导。
邵大箴在序言中说:“《田园山水画法》是一本为田园山水爱好者提供创作辅导的好书。张正忠在当前提出的‘田园山水画’课题,也对我们讨论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他为中国山水画列出四大题材分支,而“田园山水画”是其中的一个“画目”。这样的系统研究对拓展中国画的新视野,促进田园山水画的学科建设,为山水画的发展、创新探索出路,提高山水画在社会上的生命力,对于中国画的繁荣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田园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与技法,贯穿了田园山水的基本理念。既借鉴了前人的成果,更多的是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与方法,给山水画创作者送来了艺术上的无私奉献。图文并茂,将可操作性和欣赏性融为一体,既是对技法的讲解、研究,也是对佳作的欣赏,贴近实践、贴近读者。
《田园山水画法》简要目录:
一、总论
二、田园山水画创作
(一)生活与感情 (二)构思立意 (三)情节 (四)构图 (五)取景
(六)透视四远法 (七)景深
(八)笔墨 1.笔墨的基本功夫 2.几个审美用语 3.用笔六态 4.线条
5.墨分五色 6.用墨 7.用水 8.点 9.点垛 10.擦11.收拾
(九)色彩 1.固有色 2.意境色 3.水墨淡彩色 4.季节色 5.光影色 6.重彩色
(十)光感 (十一)景物的搭配 (十二)特殊技法 (十三)平面与色彩构成
(十四)诗书画印一体之美 (十五)风格、语言与品评
三、 田园景物画法
(一)四季画法 (二)竹法A、剪影竹法 B、体面竹法 (三)竹园法(四)芦苇法
(五)芦花法(六)江芦法(七)空枝树(八)点叶树
(九)夹叶树A、双勾夹叶法 B、写意夹叶法 (十)丛树法 (十一) 田园树种画法
(十二)茭白、菖蒲(十三)塘荷(十四)点景法(十五)地貌(十六)河塘、水面
(十七)道路、草地(十八)田野 (十九)庄稼(二十)宅园
(二十一)天气变化(二十二)日、夜景象
四、田园山水作品欣赏
1.赵幹 2.惠崇 3.赵令穰 4.李迪 5.马麟 6.沈周 7.王翚 8.石涛
9.龚贤 10.陆俨少 11.林风眠 12.傅抱石 13.李可染 14.童中焘
15.白雪石 16.陈子庄 17.唐云 18.钱松喦 19.林曦明 20.张正忠
(3)专著《中国田园山水画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一卷2012年9月第一版。全书共有十卷,上编4卷是评述,下编6卷是图录。图片10500张,文字约40万。张正忠著,王伯敏题词、薛永年作序、题签。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田园山水画史,从田园山水产生的先机写起,追根溯源,缜密地揭示田园山水画产生的根源和存在的条件、发展的动力,历数历史发展的起伏脉络,并指出当代田园山水的现状、发展取向。20张示意图简明地揭示画史发展脉络和画理研究思路。
自从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直至《诗经》产生的时代,田园之美逐步进入中国人的审美视野。经过一千余年的缓慢发展,到当代又以新的面貌、新的内涵出现,并且形成了一支创作力量。从此中可发现山水画继续发展的新道路、新希望。但是,它的发展轨迹一直未被社会注意和认识,从未有人把它看成是山水画科之下的一个分支;未有人涉足过它的史论研究,所以本书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意义。史论家万新华写道:“以往的绘画史研究者从未专门述及田园山水画。直至近年,海门画院院长张正忠先生正式提出‘田园山水画’之称谓和理论,并笔耕不断,一而再、再而三地撰文立说,从纷繁复杂的文献、图像史料中搜索探寻,辨析考证,逐渐耙梳出一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 [4]
本书的述评以大量资料证明了“田园山水画”创作队伍及作品群的存在,在广泛的比较中探寻出田园山水画的特定范畴、内涵与外延;因而证明了田园山水作为“画目”、撰写“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新的美学命题“田园美”;提出绘画起源“审美兴趣”说。
本书展示了田园山水画的魅力与丰富性,它不断衍生的功能。它能愉悦人们的精神,给人以淡泊宁静的文化熏陶;它具有对生态环境保护、爱国爱家乡、民族艺术美育等教化功能;鼓舞人们乐观向上,向往美好理想与生存状态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它将使更多参与田园山水画创作的绘画爱好者进入自觉状态、提供了借鉴;同时有利于美育,让更多的受众喜欢山水画,对开拓中国画的新领域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一书的价值,根据薛永年先生文章和研讨会的评论,就是:“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而且很有现实意义”,“探索开拓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时俱进的新途径。” [10]这本书的问世,加上前两本专著,为“田园山水画”这个“画目”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学术基础。
[10]薛永年论文《溯源探道 温故知新——张正忠<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序》,载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版《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第4页;
(4)随笔《从故乡情结到田园山水画》
(全文发表于1996年编《东洲美术》,作者张正忠。)
摘录:我的故乡在江海平原,田园深处。弯弯小路,清清流水;竹林村舍,绿树如云。邻里笑语,鸡犬之声相闻。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度过的。至今梦中,每每出现老宅故人情景,象一场场放不完的电影。我的画笔,情不自禁要画家乡田园,曾撰诗云:“大江此入海,两岸百里平;咸谓无可画,偏向幽处寻;翠竹掩村舍,浅水映草青;月明烟笼时,更起故园情。”故园之情,拂之不去!
……
我对家乡田园的怀恋、对大自然的珍惜,正好契合了一种社会文化意义。这种意义已不同于古代田园诗的隐逸情趣,却是现代人的审美理想。人们永远喜欢充满阳光的田野、清清清的流水、新鲜的空气、茂盛的树木庄稼,拿我们的中国画笔墨把这些风景画出来,这是画田园的山水画,就叫它“田园山水画”吧。画中清纯的美,多少能唤起人们对美的留恋和向往,使故乡田园情结常驻于画中。□
(5)论文《谈田园山水画的特质》
(全文发表于2006年11月9日《中国书画报》,发表时题为《谈田园山水画》,作者张正忠。)
提 要: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农业生产发展要比山水画早几千年,但到隋唐以后才有画家关注村野之景,进入田园山水画的萌芽期,五代出现典型的田园山水画。到了二十世纪末,产生了“田园山水画”这个名称和概念,画家的关注点有了很大的觉醒,创作主旨也有了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兴盛期。当代的20来年中,创作的数量突飞猛进,超过了历代遗存作品的总量。
纵观千年,田园山水画已然形成了它自己的范畴、内涵、外延、审美倾向。田园山水虽受诗文的影响,但它毕竟是山水画的一个分支,所以更多地受山水精神的支配。田园山水应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和之美”。田园山水的审美特质,应以“中和之美”作为灵魂核心,并兼有下列特点:一是以村野之景为主要意象;二是以亲近大自然、张扬生态环境美的理想,以出世的态度画入世的画;三是以“物我为一”的观念,以文人的精神视野表达对生命之美、生态之美的讴歌,营造情境交融、温馨和谐的诗境;四是以传统中国画笔墨理法为基础,适当吸收西洋风景画之长,构建个性的艺术语言图式。
关键词 田园山水画史 文化渊源 美学内涵 时代意义 一个核心四个要素
结论:如同其它题材一样,田园山水画也有它的局限性。然而我认为它在抒情达意上具有细腻性、意境表现上具有丰富性、语言上具有清新性、精神上具有深刻性、雅俗取舍上具有兼容性等特点,应该成为中国山水画传统理法与现代情怀相结合的切入点之一。创作、研究、传播田园山水画,对中国山水画的拓展、创新,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6)论文《山水画分支之我见》
(全文发表于2013年第2329期《中国书画报》,作者张正忠。)
提 要:任何一个画科,它的初始阶段总是混沌而不可分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具备了独立分科的条件,就分科独立了。科目的分类方案是绘画史论家根据大量研究而做出的,在若干年内,它呈现稳定的状态。分科对促进绘画的发展、各门类的艺术特点的健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田园山水画在当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确定这个分支的学科定位时,又发现它有另外两个“兄弟”:海景和城市。原来 “当家”的高峰山岭山水画,便成为老大哥。“峰岭山水画”,是山峰、山岭为画面主要意象,岩石、瀑布为构成要素的山水画。“田园山水画”,是以村野之景为主的山水画。“海景山水画”,是以大海波涛、海岸景物为主的山水画。“城市山水画”,是以城市、集镇、人造园林为主的山水画。
关键词:山水画分支 峰岭山水画 田园山水画 城市山水画 海景山水画
结论:“田园山水画”分目独立是时代的必然。在不断发展中,品种体裁将会更加丰富多彩,这是自然衍生的结果,一个良性的艺术生态现象。我对山水画分支的研究十多年,提出也已历八年,但尚不能说已经很成熟,希望业界能在大胆使用中得到磨砺。山水画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的发展,终于有了今天这样空前壮大的体量,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繁荣局面,继续大胆地未知领域作出更多探索,共同把山水画引向更健康、更美丽的前景中去。□
(7)论文《在入世与出世之间》
(全文发表于2010年第6期《美术观察》,作者张正忠。)
提 要:“田园山水画”这个画目,是根据题材内容来分类的。对它的阐述,应有几个方面,内容和主题是其中一个方面。本文从绘画的入世性和出世性切入,追溯绘画的起源和功能的演进,揭示田园山水画在内容方面的时代特征。由于田园山水创作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多见自然宁静的意境,它既保持着绘画的入世性一面,又有着出世性一面。因此,田园山水的内容本质当介于入世与出世之间,这是题材特点所决定的。而入世性与出世性对于绘画作品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当代,家园情结、生态理想自然地成为田园山水画的两大重要主题。
关键词:田园山水画 生存与审美 绘画的入世性与出世性 入世与出世之间 家园情结 建设生态乐园的理想
结论:
所以据我看来,田园山水画的出现和延续,以至终于发展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画目,是人类审美能力提高的结果。它是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对山水画是一个有意义的拓展。田园山水画作为山水画的一个题材分支,它具有山水精神的共性,也具有它的特定内容和审美内涵,因此在主题上也有它的侧重点。爱国怀乡、生态乐园理想是它的两大主题,体现了积极的人文关怀,也是画家人格展现的空间。田园山水画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是兼而有之的。而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从文化渊源、题材内容的特征来看,现代田园山水画的内容本质当在入世与出世之间。
5.田园山水画重要活动
(1)首次以田园山水画为专题的高端学术研讨会[11]
“生态与家园——海门田园山水画展”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首发在京举行
2012年12月6日,由国家行政学院书画研究院、中共江苏海门市委、江苏海门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海门田园山水画展”、《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首发式在京展出。“海门田园山水画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学术研讨会”同时举行。研讨会由邵大箴、薛永年主持,在京美术理论家、书画家李树声、李一、刘曦林、夏硕琦、尚辉、马鸿增、奚静之、赵权利、王镛、刘龙庭、廖自力、赵立凡、赵力忠、陈醉、王雪峰等17人参加了研讨会,王伯敏、孙克、李松、葛路、徐沛君、杨惠东、黄丹麾、李维世、张旭、陈燮君、舒士俊、毛时安、朱国荣、乐震文、邵洛羊、恽甫铭、卢炘、薛亮、左庄伟、万新华、丁涛、萨因章、冯兆平、郑振强等24位各地专家作了书面发言。
田园山水画正式进京亮相,史上是第一次,以田园山水画为专题的高端研讨会也是第一次。国家行政学院书画研究院院长廖自力在画展《前言》中说:“张正忠从艺50余年,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专攻田园山水的画家。他忠诚艺术、不辞艰辛,把乡村实景升华到美学的层次,提炼出生态之美和热爱家乡的主题;他克服了田园山水画创作中的许多难点,使画作质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他第一个提出田园山水画理论,形成系列专著;他还带动其他美术工作者共同探索田园山水画之路,真是非常难得。”
《美术报》以8个版报导,编者按说:“研讨会高度评价了海门田园山水画的成就,普遍认同‘田园山水画’的美术学命题、山水画‘四大分支’的学科分类,充分肯定了研究、撰写《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开创性意义。与会者认为:《中国田园山水画史》是中国第一部田园山水画史书,它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的一段空白。张正忠绘画作品和他三部专著的先后出版,奠定了中国田园山水画的学术基础。这次研讨会是中国美术界第一次以田园山水画为专题的高端学术研讨会,是中国田园山水画作为画目而受到学术界高层人士重视的历史性会议。”
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长邵大箴说:“写《中国田园山水画史》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来没有人做过,意义是不一般的。”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他贯通古今的系统性、对田园山水问题的突破性、知难而进的积极性,非常难能可贵。描绘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是当代新的生长点。”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这部书提出的一些问题、一些美学观念,都是值得我们继续学习、深入领会、深入研究的。”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马鸿增:“他在创作上是传统田园山水的拓展者,现在又成为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开创者。他奠定了一个新的学科建设的基础,一个自成体系的、很扎实的基础。”
南京师大教授左庄伟:“张正忠终成一位令画界瞩目的画家,自成一体,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的新领域。在林立的画家中独树一帜,占有一席无人替代的地位。”
中国美院博导王伯敏:“以田园题材作画,道路广阔。”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主编李一:“能提出山水画“四大分支”很不简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保持生态平衡。而张先生在20多年前就注意到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生态文明,这是很可贵的。”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克:“在当代诸多山水画家中可称独树一帜。”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李松:“对中国绘画史特别是山水画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
[11]详见2013年3月30日《美术报》、2013年10月9日《中国书画报》。
(2)张正忠田园山水美术馆[12]
张正忠田园山水美术馆由海门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席会议发起,组委会支持指导,2004年3月正式开馆,馆长樊春娟。初名“张正忠艺术陈列馆”,2013年更名为“张正忠田园山水美术馆”,拟建新馆。它是常年陈列画家张正忠作品的美术场馆,并有组织交流、研究、收藏、宣传的功能,是由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民政局注册的民办非营利性公益文化单位。
美术馆位于海门市中心银海桥南,常年展出张正忠的田园山水画作品100余件,免费开放接待本市与全国各地参观者。不定期更换展品,开通互联网网站(zzzart.cn),举办画展、在上海市设立工作室,向全国和省级展览、各级媒体提供作品展出、发表,与全国中国画创作和理论界知名人士交流。
张正忠生于1945年,海门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上海书画院画师、海门画院院长。从艺50余年,早年艺涉中西,后专攻田园山水画20余年。他的田园山水画课题研究,是以创作为主,结合史论研究、实景考察、培训推广四位一体推动田园山水画学科建设,都有了可观的成果。他的艺术特色鲜明、自然亲切,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题材领域;史论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开创性,获得专业界人士高度评价。
[12]参看由“张正忠艺术陈列馆”即现“张正忠田园山水美术馆”主办的“张正忠田园山水画”网站zzzart.cn 。
6.主要参考资料:
(1)张正忠专著《张正忠诗书画-田园山水百图》,(2005年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含邵大箴、李松、邵洛羊序跋;张正忠《田园题材 古已有之》、《我的田园山水观》
(2)张正忠专著《田园山水画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含邵大箴序言,张正忠《田园山水画总论》
(3)张正忠专著《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含薛永年《溯源探道 温故知新——张正忠<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序》、张正忠《园外遐思》、《半份答卷》
(4)张正忠随笔《从故乡情结到田园山水画》,撰写于1996年3月,最初发表于《东洲美术》刊物,以及当时的“东洲画院”网站(张正忠田园山水画网的前身)
(5)张正忠论文《谈田园山水画的特质》,参照《田园山水画法·总论》有所修订。最初以《谈田园山水画》为题,发表于2006年11月9日《中国书画报》
(6)张正忠论文《山水画分支之我见》,发表于2013年第2329期《中国书画报》、2013年11月23日《美术报》“艺苑”版(题《谈山水画四大分支》)
(7)张正忠论文《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发表于2010年第6期《美术观察》第46页
(8)马鸿增论文《田园山水:张正忠的新拓展》,首次发表于2007年第1654期《中国书画报》
(9)张正忠田园山水画网www.zzzart.cn 始建于2004年
(10)央视网cctv.com 中国网络电视台艺术台-书画-艺术家-国画家-张正忠 直接链接:http://arts.cntv.cn/art/special/hl/zzz1/index.shtml
(11)海门市文广新局编印《走近中国田园山水画史》,2012年
(12)《田园山水画学术研讨会纪要》发表于2013年3月30日《美术报》特刊、2013年10月9日《中国书画报》
(13)南通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印《田园情韵·张正忠田园山水画选粹》画集,2011年,含张正忠文章《田园心语》
2013年10月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