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艺术台 > 画廊 >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李叔同的艺术与宗教人生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16:35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手机看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资料图

       李叔同人生不同的三个阶段都做出了不凡业绩,做什么像什么,实际上是他信仰艺术、信仰教育和信仰宗教绽开的三朵灿烂之花。在任何缺失信仰,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李叔同的人生信仰及其做事认真的态度都具有榜样的力量。

丰子恺画弘一法师造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题为《送别》的乐歌,仿佛凝固着20世纪初叶新式学堂在华夏大地上像雨后春笋涌现时,同学毕业、依依惜别的画面。一幅夕阳映照下,长亭别离,浊酒消愁,分道扬镳,难言凄凉的情景,镌刻在时代遽变中国知识分子脑海中。世道沧桑,中西冲突,新旧交替,文化质变,似乎都浓缩在这首百听不厌的短小歌曲之中。曲调来自于大洋彼岸美国作曲家P ·奥特威的创作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又经过日本音乐家犬童信藏加工改编,填词为《旅愁》 ,风行岛国。近代中国一位名人将之编创为《送别》 ,在知识阶层中广为传唱。1982年,电影《城南旧事》用做背景音乐后,再次风靡大江南北。 《送别》歌词具有古诗韵味,词曲结合天衣无缝,旋律流畅,感情真挚,意境隽永,成为一首历史经典名作。歌词的撰写者,即是精通诗词、音乐、绘画、戏剧、书法、篆刻,后来剃度出家、皈依佛门,成为佛学大师的李叔同。

       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像李叔同这样才气横溢,成就非凡,在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都做出令人敬仰业绩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他的人生始终充满着否定之否定的自我之变。我们不妨循着他的足迹,探求他一生行程所走过少年风流倜傥、中年为人师表、晚年天心月圆的人生“三部曲” 。

       少年时代  风流倜傥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息霜,又字叔同,名号有晚晴老人、二一老人等200余个。出家后法名演音,字弘一。出生于天津。母亲祖籍为浙江平湖。祖辈在沽经营盐业和银行业。李叔同出生时,父亲六十八岁,母亲王氏仅二十余岁。他自幼聪慧好学,五岁亡父,母子相依为命,从母亲习诵名诗格言;六七岁时,在仲兄文熙督教下攻读《文选》 ,琅琅成诵;十岁读《孟子》和《古文观止》 ;十一岁读“四书” ;十四岁临摹篆帖,习小楷;十六七岁时,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王维诗作。家境优裕,却无纨绔子弟习气,从天津艺林名士游,饱读经史子集,对诗词、文章、书法、篆刻均有造诣。

       李叔同19岁时,正值戊戌变法失败的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曾到天津避难。他自刻一闲章:“南海康君是吾师” ,反映了他对康有为的景仰之心与爱国之情。次年,奉母携眷赴上海,加入名人雅士组织的“城南文社” ,和新学界领袖人物许幻园来往密切,所作诗文,被称“冠绝一时” 。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为经济特科高材生。1904年,和许幻园、黄炎培等一起参加提倡尚武精神、宣传移风易俗的“沪学会”活动,反映了少年李叔同在时代变化中的进步心态。

       1905年3月,母亲病逝。时年秋,他赴日本留学。临行前,填《金缕曲》一词:“披发佯狂走。莽天涯,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以深厚诗词功力抒发了拳拳报国之心及东渡岛国的惆怅思绪。1906年10月,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同时,兼学钢琴与作曲理论。20世纪初叶,日本明治维新后社会文化氛围较之清朝末期的中国有着开放与封闭的天壤之别。此时,李叔同的艺术才华在新环境中释放出巨大能量,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创造了多项开风气之先的纪录。

       1906年正月,李叔同独立创办《音乐小杂志》 ,开创了我国近代音乐刊物出版的先河。正月三日作序,十五日在日本印刷,二十日在上海发行。 《音乐小杂志》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木炭画《乐圣比独芬像》为作者亲绘,也是中国最早发表的贝多芬像。“序”文洋洋洒洒,光彩四溢,高度赞美了音乐的社会作用:“迄于今兹,发达益烈。云滃水涌,一泻千里,欧美风靡,亚东景从。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 ”表达了创办刊物的宗旨。这是我国20世纪初期在“西学东渐”时代潮流中一篇用文言文写作的音乐文献佳作。 《昨非录》则是反思性的短文。另有木版画两帧,词章五阕。乐歌有《我的国》 《隋堤柳》 《春郊赛跑》三首,均为五线谱刊印。该刊原拟“期年二册,春秋刊印” ,未料一期而终。 《音乐小杂志》反映了20世纪初叶我国创始音乐期刊的浅易简约、琳琅满目风貌。

       李叔同在中国话剧界、美术界均有开创性地位。在日本时即和曾孝谷成立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加入者有欧阳予倩、陆镜若、马绛士等人。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话剧《茶花女》 ,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誉满东瀛。还在《黑奴吁天录》中扮演爱美柳夫人。李叔同对中国传统戏曲和新式戏剧均有深厚造诣。他在日本时又专攻西洋绘画, 1906年所作油画《出浴》和炭笔画《少女》 ,笔触之新潮、大胆,在中国绘画界也开风气之先。归国后, 1913年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时即开设男模特儿裸体写生课。美术大师刘海粟1914年3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设裸体女模特儿写生课曾引发轩然大波,被斥为“艺术叛徒,教育蟊贼” 。李叔同则是我国近代开设裸体模特儿写生课之第一人。因此,少年时代的李叔同,可谓风流倜傥,独树一帜,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共和政体转型过程中,成为将古今文化、中西艺术集于一身的文艺通才,在文化艺术领域贯通之广博、成就之卓越,近代中国,无出其右者。

       李叔同18岁在天津时,奉母命与俞氏结婚,生有二子。在日本时娶一日籍夫人,偕同回国,居于上海。1918年李叔同皈依佛门后,遣日姬东返,此系后话。1911年3月,李叔同在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后回国,开始登上“为人师表”的庄重杏坛,人生历程有了一个几近脱胎换骨的自我之变。

       中年时代  为人师表

       李叔同回国后先在天津工业专门学校任教,继而执教于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图画教员。1912年春,离开天津,赴上海城东女学,任音乐教习。同年秋,赴杭州,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该校创建于1908年,初名“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 1912年,改名“浙江两级师范学校” ; 1913年又改“浙江省立第一师范” ) 。校长经亨颐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十分重视艺术教育,1912年秋增设“图音手工专修科” ,聘请李叔同为该科音乐、美术主任教师。1915年9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音乐图画课” ,应校长江谦之聘,李叔同为该校图画、音乐兼职教员,从此往返于宁、杭两地。六年之中,他为艺术师范教育培养了一批开拓型人才,也为美育实施在中国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

       丰子恺曾著文生动地描绘李叔同先生上课的情景。丰子恺还说:“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 。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在日本时,李叔同作为一位艺术家,西服革履,风度翩翩,是彻底自由的艺术家;回中国后,作为一名教师,黑色马褂,布衣布鞋,成为一个彻底严肃的教师,前后判若两人,体现了他一生做任何事情都将“认真”做到极致的态度。

       中年时代的李叔同,对中国文化最大贡献是编创了一批经典的传世乐歌和培育了对近代中国艺术师范教育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的几位高足——吴梦非、刘质平和丰子恺。

       百年前的中国,尚未有作曲家诞生。正如梁启超所云:“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社会之羞也。 ” ( 《饮冰室诗话》九七)乐歌制作方式主要是依谱填词,即采用日本或欧美曲调填入歌词用于歌唱,也有少量以我国传统曲调填词的乐歌,更少量的是编创者作词谱曲形式,称“自制曲”或“自度曲” ,李叔同的乐歌编创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中期阶段以从事教育生涯编创的乐歌为代表。这些乐歌多采用借景抒情手法,既有诗情画意景色描绘,又有个人感情浓郁抒发,旋律优美,风格典雅,为社会广为传唱。如《送别》 《忆儿时》 《采莲》 《西湖》 《落花》《大中华》等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编创乐歌的经典作品,歌词即反映了作者深厚的诗词修养和关爱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忆儿时》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讬。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李叔同作曲的乐歌有《春游》 《留别》 《早秋》《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歌》等,属于我国早期音乐创作范畴,其中, 《春游》为我国最早的三声部合唱作品,旋律清新优美,和声简约丰满,也是近代第一首多声部合唱,被选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入选作品” 。

       李叔同教育生涯中培育的高足,卓越建树者为吴梦非(1893—1979,艺术教育) 、刘质平(1894—1978,音乐)和丰子恺(1898—1975,美术)等,师生之间有着许多的感人交往事迹。他们三人先后于1908年、 1912年、1914年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得到李叔同的悉心关心与帮助。1919年,三人自筹资金创办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吴梦非任校长,并发起成立“中华美育会” 。1923年,学校改名“上海艺术师范学校” ,一年后又扩建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 。该校创建五年毕业生遍及全国17个省区,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者有钱君匋、邱望湘、陈啸空、沈秉廉、萧而化、唐学詠、何笑明(铭) 、徐希一等,对近代中国艺术师范之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李叔同培育了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三位高足,他们三人又培育了一大批优秀艺术教育人才,其中,陈啸空、邱望湘又培养了贺绿汀、吕骥、胡然、张昊等近代著名音乐家……可谓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夏丏尊曾评价李叔同艺术教育业绩云:“迄今全国为音乐教师者十九皆其薪传。 ”所以,李叔同具有近代中国新式艺术教育开山鼻祖之地位。此外,国画大师潘天寿(1897—1971)于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李叔同作为启蒙教师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于1915年成立“乐石社” ,被推为社长。同年加入西泠印社,和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等交往密切。作为印人,治印、赏印、论印,是他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21岁时,曾自刊《李庐印谱》 。李叔同一生治印数量不多,出家前将生平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 ,并立碑纪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印冢中发掘出藏印共92钮。出家后,公诸于世的刻印有39钮、 41方。弘一在书信中所盖常用印章有“弘一” 、“演音” 、“沙门弘一”等。李叔同作为篆刻家,在近代中国同样有着一流名家的地位。

热词:

  • 李叔同
  • 艺术
  • 宗教
  •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