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美术市场 >

变化多端的青铜簋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31日 17:51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广州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簋(guǐ),是盛放已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很似现在的饭碗。其基本形制为敞口,圆腹,圈足,无耳或二耳。但在不同的时期又出现和流行过三耳簋、方簋、弇口簋、四耳簋、方座簋、三足簋等。簋是重要的礼器,在商周时代它同样是象征贵族身份高低的指示物。据《礼记》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簋是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商代中期簋为这时期新出现的器类:一种口微敛,窄沿外折,深腹稍鼓、底近平,下承矮圈足;另一种,两侧有对称的兽首形双耳。

  商代晚期簋侈口、颈内收、腹较鼓,直矮式圈足,少数出现双耳,有的双耳下垂珥,为以前各期所未见。

  西周早期簋的变化比较大,数量增多,式样翻新。侈口鼓腹双耳的商代晚期簋继续流行,但兽耳多变化。成康以后,乳钉纹无耳簋消失。此时最具特色的是高足簋、四耳簋、方座簋的出现。所谓方座簋,就是将簋体和方禁连铸在一起,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都是这一形制的代表。

  西周中期簋有双耳簋、弇口簋、方座簋、盂形簋等许多型式。簋的耳式多样,弇口簋有贯耳、附耳和环耳,后段流行兽首衔环耳;侈口双耳簋有凤形、龙形、象首形等,中期后段圈足下出现三个兽面扁足。

  西周晚期簋一般都有盖,弇口鼓腹,盖上和器腹铸有平行沟棱纹,圈足下有三个兽面扁足。耳作兽首形或兽首衔环,也有方座簋。

  簋在春秋早期常见的形式为敞口,双耳或四耳的方座簋,无座簋的圈足下也常加三个扁形小足。此时簋几乎均加盖。春秋中晚期战国初期,簋的形式简化,侯马5号墓出土的素面簋,盖顶有喇叭形捉手,盖沿下作三小齿,折沿、束颈、鼓腹、圜底、双环耳。长治分水岭出土的双合式簋,器和盖为一对有圈足的双耳钵,器盖相同,扣合。辉县出土的方座无耳簋,覆钵形盖隆起,圆捉手,器身敞口,唇外卷,深腹、圜底、圈足连方座。齐国铜簋风格独特,两耳作蛟龙状,盖顶有莲瓣装饰,通体饰波曲纹。这种龙耳簋均做工精湛,是典型的春秋时期的齐国器。

  战国早期具有上述特征的簋依然存在,但龙耳相对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