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民间美术 >

芦山花灯:傩中有灯,灯中有傩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13:13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中国文化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芦山花灯表演

       芦山花灯是四川的地方灯戏,兴起于汉,盛行于宋,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地俗称“跩花灯”。主要角色有两人,一是丑角(俗称“花鼻子”或“三花脸”),一是旦角(俗称“幺妹子”),在表演中,其眉眼、身段、步法、念白、唱腔等仍具有祭祀、驱邪的影子。所以,芦山花灯是“傩中有灯,灯中有傩”,是研究傩戏的活化石。2006年,芦山花灯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员“跩”花灯常常用到芦山的方言土语、歇后语,诙谐机趣、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花灯表演不择场地,村前广场、田间地头,随处都可表演。伴唱的乐器也多少不拘,唯独二胡必不可少。芦山花灯表演中,“花鼻子”常常反穿皮袄,斜挎半边膀子,奇特的扮相常令外地观众感到吃惊。反穿皮袄是羌族人的习俗,斜挎半边膀子是藏族同胞的穿着,而表演者的唱词和念白又是地道的汉语,一个地方戏曲有多种民族风情,可见芦山花灯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有人认为,在2000多年前,芦山是古青衣羌国的治所,后来秦灭巴蜀,汉人与少数民族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你来我往,芦山成了“民族走廊”,也许在民族融合交往的过程中,芦山花灯就诞生了。也有人说,芦山花灯与巫术有关,是一种庆坛法事与演剧艺术相结合的傩戏剧种。芦山庆坛在古代十分盛行,家中需要祈福祝愿时常花钱请傩戏班子设坛做法事,单调乏味的法事旷日持久,很难吸引人们的兴趣,于是庆坛中加上灯戏活动,达到娱人又娱神的目的。久而久之,“灯坛两开”,芦山花灯就从芦山庆坛中独立出来了。据说,以前芦山花灯表演者无论丑、旦均为男性。有专家考证,角色反串说明花灯跟庆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做法事的都是男性。

       芦山人说看花灯表演就是去看 “跩花灯”,似乎离开了“跩”,就不是花灯似的。其实,一个“跩”字,道出了芦山花灯的绝活,那就是除了学、说、逗、唱外,还有“跩”。丑、旦闻乐起舞,扭“鸭子步”,唱花灯调。芦山花灯,一“跩”就是2000年,“跩”过了风雨千年、人间百态。近年来,芦山花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从芦山花灯的基本舞步中提炼出了“集体跩花灯”表演,把古老的艺术变成了群体表演艺术。“集体跩花灯”看上去步履轻盈、姿态优美,配上极具地方特色的花灯曲调,群众的参与性相当强。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