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民间美术 >

纳格拉 新疆打击乐中的灵魂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6日 17:46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中国文化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在新疆,那种在欢快的舞蹈中使用的冬巴克(手鼓),人们已耳熟能详,但对面容古朴、造型简陋的纳格拉鼓,却知之者不多。这个看上去貌不惊人甚至有些简陋的家伙,恰恰是新疆打击乐中的灵魂。

       纳格拉鼓,在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因鼓身用铁铸成,故称铁鼓,又有冬巴之称,据说在古代人们把它系在马鞍上当做战鼓。大约在9世纪以后,它才成为维吾尔族的打击乐器。

       纳格拉鼓的形状看起来像一个花盆,鼓面蒙有骆驼皮,制作纳格拉鼓用的骆驼皮要在水里泡十几天,把毛拔干净后,再蒙在铸铁做的鼓身上,用绳子系紧,直到骆驼皮变干。6个纳格拉鼓为一套,每套分大中小3组,每组两个,由一大一小两只鼓组成一对,一奏高音一奏低音,用木棒敲击。纳格拉鼓用火烤或者经太阳晒,可以使它的音质变得尖细,也可在鼓面上喷上水或用水湿润后,让它的音质变得粗壮、低沉。每逢喜庆的节日,鼓手们便会敲起欢快的纳格拉鼓,这鼓声不仅为节日增加了热烈的气氛,而且极富民族风味。

       纳格拉鼓诞生在西亚的阿拉伯民族中,后来从阿拉伯传到哈萨克斯坦,大约在18世纪传入新疆伊犁。清政府曾设立伊犁将军府管辖全疆各地,大量维吾尔族人从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和哈密、吐鲁番等地迁徙进入伊犁河谷,他们也把在这些地区流行的纳格拉鼓乐带到了伊犁,经过不断的发展,并与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融合,形成了伊犁现在12套纳格拉鼓乐演奏方法。

       77岁的玉素甫江·亚库布是纳格拉鼓乐在新疆伊犁的第三代传人,他从12岁时开始跟随他的师傅伊明·伊不拉音学习纳格拉鼓乐,如今他是伊犁唯一能够演奏12套完整纳格拉鼓乐的老艺人。玉素甫江·亚库布说,他从小就喜欢乐器,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纳格拉鼓民间艺人。伊犁纳格拉鼓乐的演奏法与南疆的演奏法相比,手法更为丰富。过去在伊犁,有很多艺人能够演奏全套的纳格拉鼓乐,现在除了他外,没有第二个人了。

       据伊宁市文化馆副馆长亚力坤·苏里坦介绍,2006年伊犁、吐鲁番、哈密等地的纳格拉鼓乐被联合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将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2007年10月,伊犁文化馆举办了一个培训班,邀请亚库布老人来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学员们都学会了几套演奏方法,但让他们继承全部演奏法还存在很多困难。

       虽然纳格拉鼓乐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现在在新疆,纳格拉鼓乐仍然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庆祝古尔邦节的麦西来甫(维吾尔族人民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歌舞表演中,还是在开斋节的庆祝活动上,抑或是年轻人的婚礼上,依旧少不了纳格拉鼓的身影。现在每年在庆祝古尔邦节的第一天,在喀什艾提尕大清真寺前,晨光中纳格拉鼓乐手们穿着节日的服装已坐好,高亢激越的唢呐声引出了纳格拉的鼓点。咚——吧吧,咚——吧!随之,热烈的萨玛舞开场了。在维吾尔族年轻人的婚礼上也会响起纳格拉鼓声,黄昏时分,敲着纳格拉鼓的迎亲车队一路从身边驶过,成为新疆很多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邓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