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民间美术 >

上党八音会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8日 12:34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中国文化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上党八音会是一种民间吹打乐,流行于晋东南地区。据考证,明清时期民间已传有各种八音会曲谱,民国时期仅山西晋城一地乐户就有170户之多。2006年,该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8个类别,“八音会”则是以各种打击和吹管乐器合奏的一种民间吹打乐,主要乐器有鼓、锣、镲、鍹(小锣)、笙、唢呐、管子等,后来增加了小镲、梆子、胡琴、笛子等乐器。上党八音会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别,文场为唢呐、丝竹,武场为梆、鼓、锣、镲。文场突出唢呐吹奏技巧,要求吹奏者不仅大、中、小唢呐和老咪(口哨)都能运用自如,而且还要吹奏出喜、怒、哀、怨等不同的感情色彩;不仅能“文吹”,而且能“武吹”(如吹奏时口咬铡刀,刀的两端还要挂两大桶清水);不仅有独奏,而且有多人联袂吹奏。有没有几个好“吹家”,是衡量一个八音会团体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武场则突出鼓、锣、镲,“鼓佬”(或称“掌鼓板的”)不仅负有指挥职责,要掌握演奏的节奏情绪,而且击鼓要花样迭出、令人心动;锣、镲不仅要节奏有致、嘹亮利落,而且要上下翻动、金光闪耀,至高潮处忘情时,会将手中锣、镲抛向数米高空,随手接来,继续按节奏敲打。

       18世纪末,一些民间的音乐爱好者为了和乐户等职业乐人相区别,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音乐活动形式取名为八音会。上个世纪,上党八音会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凡是有朝山进香、秧歌、社火、婚丧嫁娶、祝寿、庙会、祭祀等活动,都有八音会伴奏和助兴。今年70多岁的寅保泰年轻时参加过山西晋城当地的八音会,他说:“八音会的乐手一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有的甚至都不会看简谱,学艺过程全凭老艺人的口传心授。”“那个时候的八音会完全是义务服务,不收取任何报酬的。”上党地区民间八音会原先是自娱性质的乐社组织,受人雇邀为婚庆吹打是后来的事。过去八音会以打坐场为主,吹奏内容大都是民间小调、梆子戏、落子戏曲牌和选段等。八音会的人为红事吹打时,穿一件很简易的红布小褂——将一块红布从中间开个豁口,头从豁口中探出,前胸后背各有一片红布,无领无袖——因此当地称其为红衣行。

       后来,红衣行从自娱性质的八音会逐渐演变成半职业性质的民间鼓坊类型的吹打班,不过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这种吹打班和乐户有着严格的区别。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黄一宝曾经的师傅就是乐户,他说:“乐户和红衣行分得很清楚。在人们看来乐户行的地位比较低,他们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以吹奏为生,代代相传。红衣行则在有邀约时组建,平时仍耕田种地。而且红衣行只办红事,不办白事。它们的民间俗称也不同,称红衣行为‘吹打’,称乐户为‘龟家’,称乐户的班主为‘科头’,称红衣行的班主为‘揽头’;乐户只能与乐户联姻,红衣行则无这种限制。”

       据多位老乐手回忆,八音会最热闹的时候应属庙会节日庆典来临时,因为各个八音会都知道这是一比高下的时刻,尤其在几队八音会碰到一起时,大伙儿都会拼命争斗一番。这时观众也会奔走相邀,争看激烈的对吹。打击乐乐手施展浑身解数,竭尽全力,打得惊天动地,打小镲小锣的还要不断翻跟头。最累的是吹唢呐的,除了要口衔铡刀,两端悬挂水桶外,还要头顶水碗、双肘也放水碗,有的会当场累得虚脱。

       山西晋城群众艺术馆馆长魏一飞接触八音会已有10多年,在他看来,虽然与一些濒危项目相比,上党八音会还不至于传承后续无人,比如在晋城农村,婚丧嫁娶邀请八音会助兴的传统一直没有丢,因而喜欢吹奏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但是八音会的传承也存在隐忧,其中最让人忧虑的,就是传统曲目的失传。另外,近些年庙会、迎神赛社、朝山进香等民俗活动没有以前热闹了,八音会出现的次数也随之减少。而且,八音会还受到了西方音乐形式的冲击,有些八音会演出中还出现了架子鼓、电子琴等乐器。

       来北京参加专场演出的乐社是山西晋城最火的一个,“科头”是32岁的陈一宁。从7岁开始,陈一宁就开始跟着父亲在班社里边吹边学了。在他看来,八音会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原先的义务服务变成了有偿服务,不一样的八音会给的酬劳也各不相同,而且现在还有了女子乐队和孩子组成的乐队。不过,最让人奇怪的是,很多组织八音会演出的人往往把八音会搞得更像是大杂烩,添置了音响,加入了一些其他乐器,还有相声、舞蹈、小品大串烧。“这样的演出还是八音会?”虽然控制不了别人如何改造八音会,陈一宁表示他自己的队伍一定要保持传统。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邓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