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民间美术 >

绛州鼓乐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 11:19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太原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

       绛州鼓乐据史籍记载可追溯至初唐。武德二年(619)十一月,李世民率兵从龙门渡黄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讨伐刘武周。新绛县至今遗存着李世民屯兵柏壁时用的擂鼓台。据说当时的人们为庆祝秦王在各个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创作了一部表现李世民部队的车轮声、马蹄声、人喊马叫声,并具有气壮山河气势的乐曲 《秦王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载:“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秦王李世民也因军民为歌颂他而创作的这首擂鼓喧天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感到自豪。李世民继任皇帝后,将此曲调入宫中,凡遇大典盛宴,无不表演这首燕乐大曲,以炫耀自己在灭隋建唐时的功绩。清朝《直隶绛州志》曰:“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招集贩粥人甚便之。”民国时出版的《新绛县志》也曾说:“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绛州鼓乐一直是当地民间社火中的主要项目,也是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活动中的主角。它还积累了《小秦王乱点兵》、《叽呱啦》、《厦坡滚核桃》、《老虎磕牙》、《牛斗虎》等300余首曲牌。新绛民间一直流传着“北岸的棍,西岸的鞭,石坡上的镲儿铙得欢,八庄的锣鼓震破天”、“北行庄的踩板扎得高,不如南行庄的鼓儿敲得好”等俗语。

       绛州鼓乐大致可分为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类。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或社火锣鼓,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含有清音锣鼓(以演奏套曲为主)和表演锣鼓(演奏中有舞蹈性表演),是绛州鼓乐的主要代表。赛社锣鼓以花敲鼓和穿箱锣鼓著称,花敲鼓又名花腔鼓、花庆鼓,全套乐器只有鼓、板两类,无铙钹,也无其他铜质乐器,所以俗称干鼓,为新绛县独有。花敲鼓的乐器共有28件,其中24面扁鼓代表24个节令,另有两副夹板、两副梆子,分别象征四兽:牛、虎、狮子、麒麟,取黄牛之忠、老虎之猛、狮子之威、麒麟之祥,意求事事如意、年年丰收。夹板是拍板的俗称,现在惟花敲鼓还保留了拍板。锣鼓一般都是锣打节拍,只有花敲鼓用拍板、梆子打节拍。持者踏拍起舞,鼓作伴奏。花敲鼓最初流行于上游村的古堆和三泉一带,如今已经形成了三个流派:南路以上院村为代表、中路以三泉村为代表、北路以南行庄为代表。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穿箱锣鼓因表演者穿古戏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新绛县鼓水流域的东八庄和西七庄一带,其中三泉村的穿箱锣鼓影响较大。穿箱锣鼓以场地锣鼓为主,行进中鼓段较为简单,场地演奏一般以大套为主,演奏时以大鼓与大钹为一声部群,小鼓与唐锣为一声部群,以锣为节。在锣鼓的演奏中,有的演奏者还要表演 “跑锣”(舞蹈),其中甩动头上的野鸡翎“甩翎”,是颇需功夫的特技表演。鼓吹锣鼓主要是指婚丧寿喜所用的锣鼓乐,这种锣鼓乐还包括唢呐伴奏锣鼓和道士杂乐锣鼓两种形式,属于吹打乐。

       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于1987年成立,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业余表演团体,是一所非专门的鼓乐专业学校。绛州鼓乐第一次将广场锣鼓搬上舞台,第一次将民间鼓乐推上高雅艺术殿堂,第一次把地方鼓乐敲响全国,打出国门。从2000年开始,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得已远离故土在外游荡。演出市场的无序竞争、演出收入的不稳定导致队伍的不稳定,20年来,经他们培养的鼓手有700余人,而流失的人数就达400多人,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有着许多的辛酸和无奈。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邓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