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民间美术 >

地方戏曲困境:演出有场无市,创排遇人才危机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0日 16:29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楚天都市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经历蛰伏的湖北地方戏曲期待下一个飞跃

       近日,首届湖北艺术节的20台参评剧目带来的40场演出即将结束。近半个月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剧目“叫好却不叫座”,中青年戏曲人才出现断层,地方戏曲剧团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困境一 免费演观众爆满进剧场却遭冷遇

       今年22岁的胡达来自仙桃,现在汉口学院读大四,从小听花鼓戏长大。10月9日下午,首届湖北艺术节的第一台参评剧目荆州花鼓戏《茶缘》上演,胡达从江夏赶到湖北剧院,本来可以买20元惠民票,他特地买了张80元的票进场,“希望为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做点小小的贡献。”

       然而胡达的绵薄之力,与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上千万的戏曲创作投资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当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湖北剧院的上座率不过四分之一,而且以老年观众居多。

       难道祖辈传下来的传统戏真的在慢慢失去它的群众基础吗?据《茶缘》演出单位、天门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罗吾青介绍,花鼓戏在江汉平原一带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每次惠民演出都是人山人海。而今年8月省文化厅开展的一项《湖北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也显示:目前我省有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柳子戏等20余个地方戏曲剧种,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喜爱,“一去两三里,村村都有戏”是戏曲艺术在农村演出的真实写照。

       困境二 缺主演无人挑土缺剧本老调重弹

       随着时间推移,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多已退休,有的已离世,中青年戏曲人才无法撑起舞台,这也让不少地方戏曲剧团的负责人深感焦虑。

       10日至11日,由省黄梅戏剧院排演的大型黄梅戏《李时珍》在洪山礼堂连演两场,剧中李时珍的扮演者、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中国黄梅戏首席当红小生张辉曾因连续加班抢排发起高烧,不得不边打点滴边排练。

       上世纪80年代末,张辉从安徽来到湖北发展,得到了已故著名戏剧艺术家余笑予等一批老艺术家的关爱和培养。如今,这位“黄梅戏王子”已年近五旬,他担忧如果自己不能上台演出,连个“挑土”的人都没有。

       除了演员出现断层之外,专业戏曲导演、编剧、舞美等人才的匮乏也成为抑制剧团发展的瓶颈。18日,咸丰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南剧《女儿寨》在武钢工人剧院首演,该剧由咸丰本土剧作家颜惠创作于1999年。自己创作的剧目能够参评首届湖北艺术节,颜惠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让这位年近七旬、退休之后被返聘回剧团的老剧作家感到忧心,“目前,南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新一代编导和音乐人才很匮乏。”

       破题 剧团积极走市场人才培养多渠道

       地方戏曲的受众在不断缩小,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亦无法遏止,地方戏曲剧团出路何在?从事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20多年的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胡应明提出,地方戏曲剧团要走市场化道路,可从3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创作上紧跟时代主题、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在保留传统戏曲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多层次、多角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可以采取“企业包场”的模式,主动与省内外一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单位合作,进行专场演出;最后,可以考虑与当地的民俗民间文化展示和旅游项目衔接起来。“戏曲的传承靠的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口传心授,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足够的耐心。”胡应明表示,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对戏曲人才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资金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就培养模式来讲,有“院校订单式培养”、“联合办学随团培养”、“京沪取经深度进修”三种途径可供参考。“2006年,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培养出一批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的花鼓戏曲艺术大学生,2010年由这群年轻人担纲演出的大型荆州花鼓戏《生命童话》成为我省唯一一台入选九艺节的地方戏曲剧目,并获得表演等5项大奖”。胡应明举例道。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