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民间美术 >

探访民俗博物馆:把民间古民居“搬”到太原来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9日 16:59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山西新闻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山西作为中国古建第一省,古建筑承载着山西历史和文化的印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建筑、旧民居正渐渐退出我们的视线。今年10月开始,山西民俗博物馆和其分馆山西会馆开始了古民居复建工程——把荒废的古民居以及散落在民间的民俗文化“搬”到太原,集中保存起来、传承下去。

       近日记者来到山西省民俗博物馆,12月以来天气寒冷,民俗博物馆内的复建工程已处于停工状态,但是存放在民俗馆内、从各个地市搜集而来的古建以及初具规模的古民居还是让记者为之震撼。

       走进省民俗博物馆,院内最为壮观的就是在庭院四周“纵队”排列整齐的古代拴马桩,桩上矗立着虎、蛇、猴以及各种叫不上名称辨不清“脸庞”的飞禽走兽。那阵势俨然千军万马严阵以待,时刻捍卫着民俗馆的安全。这些拴马桩正是民俗馆从地市搜集而来的,是此次古民居复建工程的一部分。

       院内花园深处,存放着来自民间各处的古代大钟,古钟大小不均,最大的足有一人半之高,几个游客带着孩子正在细数古钟上的文字:“国泰民安……”庭院人行道两侧摆放着四个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忠、孝、义、节。

       穿过正院,走过门庭,偏于一隅处显现出古代民居的身影,这里便是此次复建工作的具体位置。多年来,省民俗博物馆及会馆从山西119个县市搜集、收藏了200余处古建筑,目前在民俗馆内复建的民居只是其中的一个展示点。“大量的古建筑需要一个合适的、集中的场地进行展示,目前民俗馆正和有关部门协商场地问题,一旦协商好,整体复建工程启动后规模会非常大。”民俗馆工作人员张晋生说,复建工程全部完工后,晋南曲沃的民居、晋中介休的晋商大院、晋西北吕梁的窑洞,将同处一地,供后人世代瞻仰。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这些散落在民间精美的民居古建越来越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了,有的宅子“自生自灭”,有的则被拆毁重建。民居的主人纵然有千般不舍,也往往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些老宅子。省民俗博物馆把这些老宅子收集起来、集中保护,也算给了老宅子一个好归宿。

       “这些木雕、石雕都是从地市征集过来的”,张晋生指着一块石雕说,“凡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代表着一定民俗文化的古建筑我们都收集,还有很多是古建的主人找到我们主动捐赠,希望这些珍贵的民俗文物能够得到保护。”

       “我们收集回来后,第一个做到的就是要保护好它,平时这些古物都是用石棉瓦盖着、护着,我们会定期地对它们进行维护,以起到防火、防潮、防晒的作用。”张晋生说。

       古民居带给人们的是时光留痕,是穿越百年历史的华美与沧桑。图片中的这座老宅子是目前复建程度比较高的一处古民居,居中的为正房,两侧房间为东西房。民居的主体结构已经搭建完毕,只剩下外围墙院、院内装饰以及室内用具的摆设等。

       这座老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正房二楼的屋梁上有文字记载,距今已有231年的历史。虽然年久失修,老宅古韵犹存。宅子的主人是介休人,名叫郭谦林,和父辈都出生并生活在老宅中,据说郭府祖上经营药材,在当时颇有声名。

       据省民俗馆工作人员李春梅介绍,此次复建工程就是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老宅子完完整整地“复制”过来。大到整个民居的框架结构,小到民居室内的一个小物件,一砖一瓦、一板一木,全部搬运过来。然后按照原型在太原重新搭建,所有格局不会改变,只是把空间距离缩小节省占地。室内装饰、家庭用具也会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摆放好,包括院子内的织布机、石磨、大戏台等等。

       李春梅说,“我们想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古民居,让子孙后代了解过去淳朴的民间生活,认识我省的民俗文化,并将老祖宗的优良传统世代相传。用这些老宅子的故事告诉后代们,什么叫德、什么叫孝。”

       据悉,此次在民俗馆开展的复建工程预计明年5月完工,届时市民可免费参观。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邓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