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民间美术 >

抢救民间文化记忆 守望活态传统村落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6日 17:54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与会代表走进古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左三为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罗杨,左一为福建省文联党组副书记罗训涌 刘 未 摄

与会人员在福建永定土楼前合影 白旭旻 摄

       经过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的首次全国性的摸底调查,发现全国共有传统村落1.2万个,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其中只有1561个传统村落列入了三部门公布的两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我国普查出的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29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约800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绝大多数都在这些传统村落之中。

       古村落或称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为主要的载体和最珍贵的遗产。近年来,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的带领下,中国民协大力推进全国古村落的保护与抢救工作,深入民间、走进田野,在大山深处、黄土高原,沾满泥土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中国民协组织全国各地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在广东、江西、山东等地召开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古村落现场会议,分析古村落的现状,研究古村落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古村落保护的方法,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为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建言献策。
  
       11月1日,中国民协再次邀请全国知名的民俗学、社会学、建筑学、民间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来自各省古村落的代表50余人齐聚福建连城,召开了为期3天的中国(福建)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会议期间,9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演讲,同与会人员交流古村落保护的新成果、新信息,探索古村落保护的方法与关键问题,为全国古村落的保护开启新思维、指出新路径。
  
       论坛既具有前沿学术的理论高度,又重实践、接地气,专家学者的论题敢于触及矛盾,敢于揭示问题,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昭示观点,表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平和令人敬佩的社会担当。论坛得到了全体与会人员和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也受到全国各地十几家媒体的高度关注。
  
       保护与破坏的竞速生存与死亡的选择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来,全国的古村落保护工作以此为契机,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确实呈现出一片可喜的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说新农村建设搞形式主义的新大全形象工程,占用大量耕地,大修土木。古村落保护的问题日益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7月份考察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时,正式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农村绝对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和记忆中的故园。
  
       一生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古村落调查与保护工作的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高级建筑师黄汉民说:“传统村落可以说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我在福建跑了无数村子,每去一次,都比上一次破一点,实在是揪心和痛心。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美丽村庄建设,甚至成为大拆大建的借口,使传统村落受到一次又一次的破坏。福建的一些土楼,里面不仅有游客中心、商务中心,据说还要建星级酒店。建这些有必要吗?这些钱为什么不花在土楼的保护、自然村落的保护上呢?”他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人们尤其是政府部门的反思。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鹰指出,根据充分的调研分析发现,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古村落消亡的速度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快得多。自上而下的相关政策,仅部分惠及村落的基础设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本无法顾及量大面广的私有古民居,造成居民拆旧建新,古村落整体风貌难保。因此,他呼唤全面建立和健全自下而上的政策机制,使古村落得到真正的保护。他还指出,保护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有其共性,比如说制造假古建,大拆大建,运动式改造更新,对原住民利益的侵害,社区社会结构的丧失,业态模式同质化等一系列保护古村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在谈到福建连城培田村古民居的保护时,福建龙岩民协主席钟德彪深有感触地说:“由于古村落保护是一个庞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一些有代表性的古村落靠社会有识之士、成功人士的自发保护,投入的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难解其渴。同时这些古村落的自发保护,就其保护的目的看,均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投入部分资金,搞农家乐餐饮服务,都是寄希望予获取更多的回报。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中,又难以避免古村落遭受二次破坏,客观上形成‘一边保护、一边破坏’的尴尬局面。正是这种两难选择,造成古村落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仍然面临凋落的威胁。”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