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赏析 >

宋钧折沿盘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4日 16:25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北京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北宋钧窑天青色釉于1987年出土于中国林业科学院院内。盘高2.4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12.1厘米。盘口呈平折沿,边缘起凸棱一周,浅腹,矮圈足,器形规整简洁。天青色釉,素面无纹饰,在沿边的凸棱和沿、腹折角处因釉薄而呈褐黄色。赭褐色胎,胎质较粗松,足底有五枚分布均匀的支钉痕。现藏于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

       钧瓷属于北方青瓷系列,其含铜的蓝色乳浊釉被后来的许多窑口所仿烧,并于金、元时期形成钧窑系,影响范围遍及今河南、河北、山西、广西等地。考古资料显示,钧窑中心窑址大致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因禹州在宋代时称为“钧州”,窑以地名,遂称钧窑。禹州钧窑遗址发现的器物种类包括陈设器和生活用器,其中以陈设器为主,器形有花盆、盏托、洗、炉、钵等。钧瓷所用原料为当地瓷土,胎质一般比较疏松,且颜色较深。为了掩盖瓷胎的瑕疵,一般在器物里外满施以铜为着色剂的乳浊釉,这种釉后来则被通称为钧釉。有时在施釉晾坯时因干燥不当,会使釉层产生裂痕,烧制过程中融化的釉渗入裂痕,形成弯曲的蚯蚓走泥纹。一般来说,宋代钧釉的基本颜色是以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为主,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古代文献在总结钧釉的颜色区别时,根据釉色的不同变化和绚丽色彩,将其分为朱砂红、玫瑰紫、葱翠青、天青色、月白等多种。钧窑瓷器表面一般素面无装饰,以规矩的器形和变化莫测的釉色取胜。事实上,同属宋代青瓷系列的汝窑、官窑等窑口,也都是利用胎釉的结合和变化来装饰器物的,这种工艺风格的流行也反映了当时以皇室和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这件天青色釉折沿盘,盘心底部有轻微塌底现象,系因器物胎体较软所致。盘口外沿处的一圈凸棱,在增加了器物节奏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器物的强度,体现了实用性与装饰美的巧妙结合。在古代瓷器作坊中,圆器拉坯时,如果器物要折出平沿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但若在器物折沿边上折出一道棱线,则更容易把握器物的成型。这种做法大约在北宋后期就已经流行了,元代时应用更加普遍,甚至成了元代同类瓷器的典型风格之一。该盘内外满施天青色乳浊釉,釉层厚薄稍欠均匀,在棱角处因釉薄露出赭褐色胎骨,形成一道道有节奏的弦纹,在素净的釉面上利用胎釉的变化使器物在崇尚自然的朴素风格中彰显出创作的灵感和韵味。器物底部圈足内有五个明显支钉痕,支钉较大,分布均匀,这是因为采用裹足支烧工艺的缘故。裹足支烧是在器物底部支以细小的用瓷土制成的支钉来入窑烧制,其优点是可以保证器物圈足的釉不被破坏,保证器物在釉彩装饰上的完整性。北宋时期的汝窑、磁州窑以及南宋初的官窑都盛行这种支烧工艺,此后随着烧造工艺的多样化,这种裹足支烧工艺在元、明、清时期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一般仅在仿制宋代瓷器时采用。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邓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