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美术台 > 赏析 >

乾隆御临《钟繇力命帖》赏析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7日 16:03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CNTV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乾隆《御临钟繇力命帖卷》

    清高宗弘历(1711-1799)继承了康熙、雍正二帝的雅好,酷嗜书法。万机之暇,他对历代法书碑帖,大事搜集,广泛临摹,用功极勤。对楷书鼻祖锺繇作品,焉能不加涉猎?仅《力命》一帖,《石渠宝笈》就著录了两卷临本,《力命帖》是锺繇晚年给明帝的一份表章,亦名《力命表》。内容大致言:“我年老不能为国家出力设谋,您却依旧施恩照顾。现在天下初定,全国人民欢欣拥戴。只是江东的事情,应当稍加关注。昨日虽已奉诏陈述愚见,但还没把想法说完,希望再补充几句。求您象先帝一样,派侍中来与我议一议。”

    乾隆帝所临第一本即此件。正文十四行,后缀七绝一首,并自识六行。按识文,此是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夏四月临于三希堂者。这年乾隆帝三十六岁,精力弥满,故临笔神清气朗,于原帖淳古之外更添几分英挺之气,十分可爱。自题绝句之大意为:“不要再提‘颜筋柳骨’了吧,连王羲之不也被世人嘲为‘家鸡’么?通过学书我更多地体会到:干事不师法古人是不行的。”这里显然是把锺繇的艺术定位置于颜真卿、柳公权乃至王羲之之上的。此卷引首“取法乎上”四大字也正点出了这个意思。“取法乎上”语出唐•李世民《帝范》:“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意即任何学识、技艺当从最高层次取法;当然,“取法乎上”还有另一层含义:自谦与自负。自谦者,“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自负者,在古人的语汇里,“得乎中”已是相当骄傲的讲法了。

    说乾隆帝自负不是没有根据的。就在临写这第一本的次年,他又临了第二本《力命表》,并再题原诗。后面自识云:“丙寅孟夏,偶临锺繇力命帖,爱其淳古,辄题短句。今丁卯嘉平,重展此卷,赏玩不置。因再临一过。”对自己的临本“赏玩不置”,颇能见出这位君主的性格。

    看第一本前后隔水所钤“静宜园”、“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三玺,它当年是被收在北京香山静宜园中,直到乾隆帝极晚年退位后,还曾取出自赏——真正是得意之笔。乾隆帝逝世后,他的部分御笔与珍玩被嘉庆帝移往大内建福宫花园统一封存,故此卷在《宝笈三编》著录时归入“延春阁”藏品——延春阁是建福宫花园的中心建筑。众所周知,整个建福宫花园毁于1923年的一场大火。这一卷临本能完整地保存至今,说明它在火前早就被人盗出。史家多疑建福宫之灾乃内监为掩盖偷窃罪行而故意纵火,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至于第二卷临本,则已不知下落。《宝笈续编》著录它藏于清漪园(颐和园前身),很有可能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烧园时亡佚了。我们只有在专收乾隆御笔的《敬胜斋法帖》中才能见到它的面目。

    对于乾隆帝的书法,历来贬词居多。近阅张伯英先生《敬胜斋法帖提要》,觉其评价中肯,乃真知书者:“学者多见古人真迹,得其用笔用意,下笔自不同流俗。内府所藏既富,高宗天资亦优,弄翰尤勤。清代诸帝王皆工书,而高宗诣力最为深厚。晚年益臻古澹,有从心不逾矩之妙。”乾隆帝的字以赵、董为本,确乏雄强刚狠之气;然以功力、学养、格调而论,却迥异凡俗。此件临锺繇书手卷,尺寸虽小,质量实高。仅以纸张而论,《宝笈三编》云是“金粟笺本”,即宋代金粟寺钞印佛经用纸,四围又加手绘卷草纹饰,其名贵何用多言?卷内十馀方御玺鲜红欲滴,并未滥入后人印章、题跋;装褫绢素亦是旧物,保存着宫廷装潢原式,是皆可贵之处。静处展卷遐思,如见风流潇洒的青年君主在三希堂上凝神挥毫,如闻玉砚中龙麝之香。唯斯铭心之品,可以引人臻此妙境!

    乾隆帝书法作品近年来备受藏家瞩目和追捧,尤其2010年春拍中,一件乾隆行书《洪咨夔春秋说论隐公作伪事》 手卷以5700万元成交,创下了乾隆书法作品单幅成交记录,颇为巧合的是,此作与《力命帖》从形制材质到尺幅都十分接近,行书《洪咨夔春秋说论隐公作伪事》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而《力命帖》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及《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9册第1013页,可见都是乾隆帝自诩之作,而《力命帖》同时钤盖了“静宜园”、“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宸翰”、“几暇临池”、“用笔在心”、“研露”、“ 乾隆”、 “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等十数枚印鉴,乾隆帝对此件作品的珍爱程度可见一斑!

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