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民间美术 >

广州榄雕 乌榄核上细琢大千世界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5日 18:11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南方都市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榄雕行业日渐式微,但一些老艺人、热爱这门技艺的人仍在默默地坚持着。图为黄学文在教授徒弟

       一个小小的榄核在大师们的刀下,可以雕刻出结构复杂、线条流畅、动静结合、栩栩如生的图案和人物,其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榄雕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发展史,其间兴盛过也衰落过。虽然历来它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但每个发展时期总有艺人因其鬼斧神工般的技艺,被世人牢牢记住。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的榄雕艺术,保存了传统工艺的美术技法,蕴涵了岭南风物的古老神韵,是文化广州不可缺失的精彩部分。

黄学文花了几年时间精心制作的核舟,上有36个人物和可以开合的花窗

       传·奇

      追溯至明清,“大苏泛赤壁”为榄雕经典题材

       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寺院僧人以榄雕船售给香客,以示“普渡”之意。当时榄雕题材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吉祥物等。而从实际用途来看,大多将榄雕当作一种垂挂在衣带或纨扇或绣袋下面的坠物,装饰、点缀之余,亦作玩赏之用。

       目前,所见对核雕最早最精彩的记载莫过于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描述明天启年间“虞山(今江苏常熟)王毅叔远”,“简核桃修狭者”精工细刻而成的“大苏泛赤壁”题材的核舟。与之相对应的是,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广州榄雕艺人代表作品基本都是“大苏泛赤壁”题材。如今,“大苏泛赤壁”这个题材已成为现代榄雕工艺的传统题材,艺人们也通过制作此题材的榄雕来考验自己的技艺。

       上世纪50年代,广州市榄核雕刻组成榄雕中坚力量

       广州的榄雕工艺起源于盛产乌榄的增城新塘镇。20世纪30年代,外国客商四处寻找榄雕工艺品,使广州榄雕手艺兴旺一时,其中以艺人陈忠最为出名。不过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增城的手工业受到极大冲击,纷纷倒闭。榄雕生产也因交通阻塞,产品难以出口,生产逐步萎缩。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区麟、区琦兄弟恢复和组织生产广州榄核雕刻工艺品,创作出新中国第一批广州榄雕精品,还培养出一批雕刻人才。起初,区氏兄弟与艺人们在当时成立的雕刻合作小组里从事榄雕工艺。在1958年4月,广州市榄核雕刻组正式成立,十多名组员几乎都是原雕刻合作小组里的榄雕人员,另外还有一些新学徒如梁可昌等加入。12月,该雕刻组并入大新象牙工艺厂,从此成为广州中心城区榄雕生产的中坚力量。其间,区麟创作的“梁山泊108将”在广东省工艺美术评选会议上被评为一等奖。

       最红火时,艺雕厂年产榄雕产品7万多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榄雕工艺呈现欣欣向荣的势态。新塘镇于1973年成立新塘镇艺雕厂。该厂生产传统榄雕,并开拓海外市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时的艺雕厂厂长黄学文,自幼就跟随父亲学习雕刻,掌握了精湛的手艺。在艺雕厂成立前,黄学文只是听说过增城榄雕,还未亲身实践过。但凭着多年雕刻的经验及对工艺品制作天生的敏感,他琢磨出一套榄核的雕刻方法,并把手艺传给当时在艺雕厂工作的40多名员工。艺雕厂形势最好的时候,全厂有艺人45名,产量最高达到每年7万多个榄雕成品。但艺雕厂在1981年解散了。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包产包销的经营模式逐渐改变,榄雕的销售渠道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榄雕工艺复杂。40多名艺人为生存各散东西,新塘榄雕就此走过了最辉煌的岁月。1986年以后,因为同样的理由,广州地区的榄雕组织先后转产。目前,继续从事着榄雕工艺事业的艺人只有曾昭鸿、伍鸿章等两三人,黄学文已年逾古稀,眼力大不如前,虽然身怀绝技,也只能在家自娱自乐了。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邓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