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专题 >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4日 17:14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CNTV
1.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为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距今七千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遗址中发现了由一排排木桩、圆木、木板组成的干栏式建筑群、大量的稻谷遗迹、陶器、石器及木耜、骨耜等农耕工具,也发现猪、狗、牛等家畜和犀、象、鹿、虎、猴、獐等兽骨、大量的禽类、鱼类,以及船桨等水上交通工具,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双鸟朝阳纹牙雕、太阳纹碟形器、双鸟纹骨匕、五叶纹陶片、猪纹陶钵等令人叫绝的原始艺术品。
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六支船桨,距今八千年前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有独木舟。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停放于近岸水域的水港边。跨湖桥等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木浆等遗物,说明吴越之地的先民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造舟行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发明、行驶独木舟最早的地区之一。
2.仰韶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以彩陶著称,距今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分布范围以陕西关中、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为中心,东至山东、安徽交界处,西及渭水上游、甘青地区,南至汉水中、上游,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河南陕县庙底沟、灵宝西坡、郑州大河村等都是最著名的遗址。遗址出土的彩陶中,有鱼、鸟、蛙等纹样,也有 “人面鱼纹”、日晕纹、十二太阳纹、鹰鼎、人面彩陶瓶、船形彩陶壶等。
仰韶文化早期农耕聚落内的人们过着平等、和谐的氏族生活。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在用壕沟围起来的村落中,大约100座左右的房屋被分成五组大的群落,可视为五个大家族,由这五组房屋围出一个约1400多平方米的广场,构成一个共同活动的空间,各组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央广场,形成一个典型的圆形向心布局。他们既从事农业,也兼营狩猎、采集和陶器的制作,整个聚落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3.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镇,约距今5300-4250年。良渚文化的陶器为黑皮灰陶,其经济形态是水稻农业,在竹木制作、养蚕、丝织、麻织等方面也都很出色。良渚文化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制作之精美、数量之多、种类之复杂为中国史前所有文化遗址之冠。往往一个墓地发掘的玉器有数千件,种类有玉琮、玉璧、玉钺、玉冠状形等器。在这些玉器上刻有神人兽面像,雕刻制作精美,有神秘的宗教情怀。
良渚文化的贵族墓地是祭坛和墓地复合体,如浙江余杭的反山墓地、瑶山墓地。近年,在良渚文化的余杭莫角山遗址发现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城址。良渚文化已进入早期国家文明。
4.陶寺文化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南。根据古史传说,包括陶寺在内的临汾盆地是帝尧陶唐氏的居地。陶寺遗址作为都邑而存在的年代约为距今4300-4000年,这一年代范围在夏代之前,属于尧舜时期。所以,陶寺遗址很有可能是帝尧陶唐氏的都城。
陶寺城址的规模比较大,早期城址的面积约56万平方米,中期城址的面积为289万平方米。在陶寺城内,发现有宫殿建筑,有贵族居住区,有仓储区,还有用作观象授时的大型天文建筑。在出土的各种遗物中,有彩绘的龙纹陶盘;在陶器上还发现二个朱书的文字;还出土了许多玉、石制作的琮、璧、钺、瑗、环等。这些都是重要礼器,其墓主人有可能是握有祭祀和军事大权的邦君之类人物。在陶寺还发现了一件红铜铸造的铜铃和红铜环,证明当时已出现了金属冶铸业。陶寺墓地发现的一千多座墓葬,可划分为大型墓、中型墓和小型墓三大类七八种等级阶梯,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和阶级关系。陶寺遗址是中国早期邦国文明的代表。
5. 尧舜禅让
在夏代之前的尧舜时期,各地已产生邦国,并出现邦国联盟。尧、舜、禹最初都是各自邦国之君,也先后担任过中原地区邦国联盟的盟主。尧舜禹禅让传说,描述了盟主职位在邦国联盟内转移和交接的情形。据《尚书·尧典》等记载,尧在年老的时候,让邦国联盟内的诸族邦推举继承人,大家一致推举舜,说舜面对父亲愚顽、继母凶狠、异母弟弟傲慢逞强,却能以自己的孝行感动全家并和睦相处。经过各方面的考察,尧认为舜足以授天下,于是决定让位于舜。舜正式继位前,曾把权力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避居于南河之南。然而天下诸邦和民众却不信任丹朱,而拥戴舜,舜继位。
舜是有虞氏之人,被称虞舜。虞舜由东方迁徙到了今晋西南的永济一带,所以舜又被称为“冀州之人”。舜执掌了邦国联盟后,对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舜年老的时候,决定将权位让给禹,禹在正式继位前谦让,提出把权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避居于阳城,但是诸邦依然拥戴禹,禹继位。
6.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传说家喻户晓。其传说中既有神话的成分,也有史实素材。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说“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禹在治理洪水时,“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尸子》说:“河精”曾“授禹《河图》”,禹是按照河神赠送的治水地图来治理洪水,均属于神话。相传禹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用疏通河道、开导川流来取代围堵的方法,治理洪水,获得了成功,当有史实依据。“禹娶涂山氏女”为妻,禹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佳话。
禹治理洪水取得了成功,在族邦联盟中建立了极大的威信。《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7. 夏都二里头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多元一体的统一王朝,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是夏代晚期的王都。二里头遗址规模宏大,面积达3平方公里以上。在二里头的宫殿建筑群中,一号宫殿最为壮观。由主殿、庭院、廊庑环绕的围墙所组成。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巍巍壮观,象征着权力、地位和威严。
青铜器是夏商周三代重要的文明特征。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鼎、爵、斝、盉等礼器;钺、戈、戚、镞等兵器;锛、凿、钻、锥、刀等工具;另外还有各种镶嵌绿松石的铜牌和铜铃等。礼器反映等级身份,兵器显示出战争,这些都体现了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社会价值取向。
在二里头还出土了各种玉礼器,如玉钺、玉璋、玉戈、玉刀、玉戚、玉圭等。这些玉器制作得颇为精美。在一个贵族墓中出土的用绿松石片粘嵌的大型龙形器,是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珍贵的精品。作为礼乐之邦的中国,玉器和玉礼器也是其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8. 商汤崛起
成汤开创了商王朝。在夏朝末年,商已成为东部的一个强大的邦国。当时商汤征服了夏朝许多从属国,如《诗经·商颂·长发》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就是说,商汤首先征伐韦国和顾国,然后又征伐了昆吾和夏。《孟子·滕文公下》说“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史记·殷本纪》记载:“当是时,夏桀为虐政荒淫,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又说:“汤既胜夏”,“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这是说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灭夏而建立商朝后,国力强盛,取代夏王而成为“天下共主”。
9. 甲骨文
甲骨文是占卜时刻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1899年王懿荣从中药的“龙骨”中发现,192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河南安阳殷墟首次发掘,至今共发掘甲骨文十五万多片,共有单字四千多个。从文字结构上看,甲骨文已基本具备汉字构成的条件,即所谓“六书”,其中最多的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四种。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发现以前,殷商史差不多停留在传说阶段,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得一大批商代的真实史料呈现在学人的面前,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与地上传世的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使得人们对商代历史文明的认识与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以及商代考古发掘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0. 青铜文明
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也称为青铜文明。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中有青铜的爵、斝、鼎等,商周时期为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春秋战国的青铜器也很发达,秦汉时期青铜器进入尾声。
商代青铜器上已铸有铭文,多数是族徽铭文或祭祀对象名称,也有一些记事内容。商代青铜器厚重庄严,如著名的“后母戊”大鼎,高137厘米,长110厘米,宽77厘米,重达875公斤,造型雄伟浑厚,花纹富丽堂皇,铸造工艺讲究,是用作祭祀的重器。也有许多青铜器采取了动物造型,如湖南醴陵出土的一件商代铜象尊,以象鼻为注酒口,以敦实有力的四足为支撑。象的全身布满兽纹、夔龙、凤鸟、猛虎等图像,衬托以云雷纹,是一件青铜艺术杰作。
西周青铜器除了继承商代的技术和艺术外,更以青铜器铭文的宏篇巨制而著称于世,许多铜器铭文多达三四百字,最长的《毛公鼎》铭文达497字。西周青铜器铭文记录的内容有:分封授土、奖赏大臣、征伐献俘、职官任命、诉讼刑罚、地域疆界、馈赠交易等,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文字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