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为打印预览页
打印 返回

静极至虚 无形之美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0日 13:59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CNTV

  点击进入>>国画家徐白一个人主页

  世上万物皆具各自不同之形态,唯精神不具其形,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然而这种存在乃是通过不同之形态,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体现着。精神的存在有高低上下层次之分,人们在其各自不同的层面上感知和享受着其美好和愉悦。在人的所有行为之中又无不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存在。那么有什么样的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认知和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绘画作为一种平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发展到今天从表现形式上来讲以是处于完整至善的状态。无论是以任何的表现语言及表现手段出现的表现形式,就其这一点而言,已经没有任何的空间留给我们为所谓在画面构成形式上的“创新”来发挥其才能了。另外艺术的表现形式并不存在新旧之分的说法,当下许多人整天在喊创新,还要和国际接轨,他们整天喊创新的目的是什么这时都没有了。究竟在哪个角度上来创新也不清楚。艺术创作的价值是其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这种特性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才有价值,是没有轨可接的。因为它不是互连网。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运用是根据不同人不同的表现对象而定的,在表现的过程中是因人而异的。如何能表现出艺术家的思想感受,采取其最适合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来表现就是最好的。语言的表现形式是为艺术家表现思想情感以及不同感受服务的,是功能性的,不是艺术要表现的本质。有的人则把这一点和创作的本质搞混了。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国画家将“笔墨”的运用当作绘画的本质来看待,在所谓的“笔墨”里耗费了一生的精力。画西画的画家则把造型和色彩当做最重要的东西来看待,画了一生其结果都是在技术层面上的习作而已。其结果是画了一辈子还不知道绘画的本质是什么,一生不得其门而入。更谈不上能有高层次的思考了。

  由于平面表现特有的局限性,使得艺术家自然的去寻找更加具有表现力的表现方式来表现。从上个世纪的1917年,法国画家杜尚将小便池子搬到展厅以“泉”为标题向公众展出的那一时刻,就开启了当代艺术的大门。在此影响之下二十年代以德国“达达派”艺术家施威特(klletschwltter)开始搞现代装置艺术之后,当艺术家把在画面里所表现的物体以实物的形式,从平面表现转换为实物摆放到展览厅里的时候,便宣告了平面表现的至善和完成。(这里指表现的语言和表现的构成等,不指其作用和功能。)也就宣告了当代艺术时代的开始。其实就其装置艺术本身而言这也并不是他们创造的新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秦代就出现了,西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是最典形的装置艺术作品。以至于后来出现的所谓的“行为”艺术,都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就完善的表演艺术就是最好的行为艺术,还需要搞美术的去“创新”吗?有些人则以标榜是其“观念”的表现,何为观念?不同的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可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大可不必故弄玄虚的招摇过市和哗众取宠。由于社会的不段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功能不段的细化使得原有的绘画功能自然的产生了变化,这个时候绘画做为平面艺术的存在功能,已只剩下少量的社会功能和实用性及自娱性。这一时刻的绘画与一百年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的绘画在人类社会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那时的绘画还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一些作用。那时的绘画有参与改变社会进程的做用,有的画家本身也就是政治家,可见艺术家在社会上的作用是很大的。可今天又能找到几个身为艺术家的政治家呢?而那时的艺术家、画家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功能远远大于今天。随着社会不断的变革和发展绘画的功能也产生着变化,时间到达今天已是高科技站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前沿而不是艺术。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就其绘画本身而言的线条、色彩、块面、光影 以及构图组合所表现出的画面,则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思考和认识综合提炼 后的某种表现形式。那么在各种的表现形式之中,无一不是通过在某种形象上的依托来表现的。那么通过这样一种依托的表现就产生了多个层面的上下差别。由于对审美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别就会表现的很明显,在不同层面上的思考和追求也就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在绘画语汇的范畴里,有的则在社会问题的思考层面上,有的在绘画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则在宗教哲学上来阐述,有的以无形来表现无形的抽象美,还有的在以有形来表现无形的抽象感觉,这种建立在高级精神层面之上对感觉美的精神愉悦表现,实际上是对形而上在平面上的形象描述。这种以有形来表现无形的形而上的表现形式自古已有之。中国对“道”“逸”“神”的描述等等都是借有形来说明无形的,通过这种有形的描述来感知无形的东西。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的道家和佛家都做了大量的探讨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思维的高层次上求取纯粹的静虚之境界是佛道两家共同的特点,就其画家而言自古就有这样的人出现,如唐代的王维,他所倡导的以诗入画的观点就已经有了这些要素的存在。借绘画以有形来表达无形的在精神层面上的境界,这一点就是其典型的特征。宋代的王希孟也是一个很典型的画家,他画的“千里江山图”根本就不是现实之中的山水,但他借用了写实可视的形象,表现的则是他心中理想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典型的借写实画抽象的画家。就是在现在还是有这样的画家存在的如:刚去世的美国画家安德鲁?6?1怀斯就是这样的一位画家,他生前一直称自己是一个抽象画家,可他的画就以非常写实的画法来表现他的抽象性。还有加拿大的画家科尔维尔也是这样的一位画家。这一现象自古就存在,但很少有人把它列为一个单独的形式来研究看待,可以说是一个盲区。事实上也是绘画形态上一个很难达到的高度,这一点也是从事绘画的人在其作品之中要想有所体现的一种境界。

  这一方面在我们中国历代文人画家的作品里也有较为突出的表现,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性所致,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的玄妙和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不间断的努力,使中国的文人画呈现出半写实半抽象形态,从这一点上来讲中国的绘画从一开始形成就是在一个高层次上的。这一明显的特点在我们的历代绘画作品里都可以得到证实。本文将就以有形表现无形之美浅谈一二自己的一管之见,也算是自己多年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认识,现将其写出来谨供同行指正。

  在表现形式上我认为:绘画可分四个大类来看待,第一、具象写实、第二、半写实半抽象(中国文人写意画)、第三、抽象绘画,第四、就是较少见的以写实的有形来表现抽象的无形。这四大类的表现形式是不受画种和表现材料限制的。前三类大家可能都熟知而第四类就可能很少有人提及了,就这一点略做一点说明是有必要的。

  以抽象绘画来讲,抽象绘画是以抽象的表现语言来表现思维上抽象的感觉,就其绘画表现语言本身的特性而言相对的要好表现一些,因为他的表现语言和表现理念是相辅相成的。然而用具象的表现语言来表现思维上抽象的感觉相对的就要难的多,因为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必需有一个借形依托的转换过程,在表现的过程中艺术家的修养和追求高度以及切入点都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在这一转换表现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使得作者易于在表现的过程之中被形象或原有画面的构成因素所控制,使得不能达到转换的目地,也就谈不上借有形具象写实的手段来表现抽象的无形感觉了,就更不可能达到表现静虚无形之美的境界了。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绘画之中的文人写意画,到了明末清初以清“四僧”为首的文人画家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到后来扬州八怪的出现,他们将中国的文人画以半写实半抽象的形式推向了极至。就其画面的构成形态而言,直至清末赵之谦、吴昌硕的出现。此时的中国文人绘画可以说已达到了至臻尽善的程度,关于后来黄宾虹、齐白石的贡献也都是在这一完善的表现形式之上在表现技巧、表现语言上的探索及用文人士大夫的高雅绘画语言来表现平民的思想情怀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总之到了这一时期中国的绘画和世界其它的平面绘画一样,都处在一个状态之上。这一时刻绘画的社会功能已经大大的减弱了,平面功能的手段出现了很多,将代替绘画在社会上发挥功能。除原有的一部分社会功能外,绘画留给艺术家本人更多的就是自我发挥的空间了。这一空间的使用就是本文前面所提到的自娱性。

  至此,静虚无形的境界对于艺术家来讲便产生了空前的吸引力。在这一境界里能使艺术家的想象空间达到无限大,所有的想法得到尽情的发挥并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快感。为达到在形而上高层次境界对静虚无形之美的表现,在已有的平面艺术表现形式上是以抽象的绘画方式来体现的。我们一般将把这种表现形式叫抽象绘画。还有一种以写实具象手段表现形而上层面静虚无形的表现形式存在,这种表现形式不同于常见的形态,它不是以表现事物外形的感观和形态美为表现目的,而是要借用其写实的具象之形转换来达到其要表现抽象形态之目的。

  借写实具象描写手段来表现其精神高层静极至虚、无形之美是本人作品的表现追求。本人的创作主张在当代并不多见。我的绘画创作理念和审美虽然是建立在五代及北宋的绘画要点之上,画面具有大开大合,内含丰富却结构严谨并极具感染力,但又与其有所不同,与传统的半写实半抽象的文人写意画及西方的抽象绘画也有所不同。我暂时将这种形式的绘画叫做“超级抽象”绘画。我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绘画的形式是因为在长期的学习思考、创作和认识表现的过程中,发现人类所有的认识及行为无不都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其实世界并不像人类自己认为的那样。在当下的生活中,人们缺少精神释放的空间,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整日的为利益忙碌着。使人身心疲惫无暇在精神上得到放松,就连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本身,绝大多数的人也是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去搞创作的。也都是以自身为中心的行为。而我的创作则是想借具象写实来表现史前世界的自然状态,将人与所有生命形态放到一个平面上来看待。在表现的过程中并不是要表现我一个人的感受,并不是像一般画家的创作,是要让观者通过其画面传递的信息来解读画家本人的感受和想法,再通过对画家的认识去感受其所要表现的内涵。而我是和观者站在同一个角度、同一个高度同一个点上来表现所有人的共同感受,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处在一种“无我”的状态上进行创作和表现的。这一状态与以往其他画家的创作状态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史前是没有画家可言的,也就是说在人类所谓的文明出现以前这个世界的状态一定比现在好的多。那时的天一定比现在的天蓝的多,水也一定比现在的水要清得多。我要表现的是一种没有名利,没有污染,没有杂质的史前原生态世界的本来面目。努力使我的作品能呈现出一种没有人类文明痕迹,画面清新雅致,自然原始,使其传递出一股让人透澈心扉超凡脱俗之逸气,这股清新之气给人以达到清新至极、至虚,静到让人忘掉自我。是一种理想的至极状态。在那状态之上是一种真正的自在自我。然而只有心境止水才能达到这一境界,生活在快速运转的社会节奏之下的众生是没有办法达到这一境界的。但此时正是人们非常需要歇息一下去享受一下没有你争我夺的感觉。放松一下那疲惫的躯体,使高度紧张的神经能得到片刻的休息和安宁,使观者暂时忘掉当下,进入一种飘缈无垠、心旷神怡仙境般的境界之中。这种静虚与无形美妙的境界正是我要追求和要表现的。使人能在我的画里回到上古,远离尘世,在这种表现的过程中,本人与观者一同神游太古,呼天地之真气,超越自我,神畅于宇宙之间。

  正像佛家所说:“佛既吾心”。修佛的人不要向外去找,佛就在自己的心里一样。俗语讲“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正说明了这一道理,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现实而生存。画为心声,人作为一种生物形态的存在自古至今其内心世界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人心存真,心向善,心显美。画家有什么样的心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我看待绘画的角度高度可能于当下的艺术家有所不同,我的心是在上古的状态上兴奋着。用一首我的小诗来做为本文的结束语:“孤苦生清雅,淡泊便是仙。心挂天际外,凡俗自成烟。”

文章来源:

此页面为打印预览页
打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