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笔花鸟画革新方面有所开拓和突破的中年画家金鸿钧(爱新觉罗鸿钧),可以归入在中西融合大思潮推动下的以古开金派。我之所以这样说,不只是因为他的传统功夫深,在掌握、领会传统的同时,敢于和善于吸收西洋画的技法的营养,来增强工笔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力。即使在传统领域,他也摸索着把写意画的某些方法借用到工笔画中来,使工笔重彩画的艺术手段更为丰富多样。可以这样说,金鸿钧的创造在传统派或“以古开今”派中是比较典型和突出的一位,是颇有胆识和见解的一位。这种尊重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法则和模式的做法,实际上是发扬传统的最好方法。
鸿钧受过系统的现代美术教育训练,他是美院花鸟科的第一届毕业生。他受到的既全面又高度专业化的教育,使他获得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其重点在工笔花鸟,视野在整个中国画领域,在世界美术的纵横大局。基础宽而厚为鸿钧的花鸟画创新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我们看到他作品中花鸟树石坚实的造型和可以感知的体感、质感、光感和空间层次感,这得益于长期的素描训练;他还巧妙地利用西画的黑白、光暗过度和对比法来衬托画面的主题。鸿钧在传统工笔中糅合了西洋画素描造型,从而保持和发展了传统工笔的写真美,使工笔写真别开蹊径。
鸿钧的创造性还表现在色彩和构图上。努力避免传统工笔色彩的单一性和构图的模式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尝试吸收西洋画的用色法,以统一色调来处理画面,从而达到统一和谐之美,并使之有利于意境的渲染。如《生生不已》中树叶的紫色调,《榕根》中绿色调和《花瀑》中粉红色调的运用,都属于这一类。在需要色彩对比时,他也用得果断和大胆,在大面积和谐的色块中通过色彩的反差来突出主体,突出中心。如在大面积紫调子中用少量米黄,大面积黄调子中用少量紫等等。这种方法常常被他用在花瓣与花蕊的色彩变化之中。他不时用冷暖对比以加强色彩的丰富性。如《生生不已》树干的不同部位分别用蓝、紫和赭紫色,画面上部紫色叶的尖部敷以红色,鉴于下部叶子较干,他便在紫色和黄色中找细致微妙的变化,使画面呈现出色彩的冷暖关系而更添生气。他借用油画的方法,巧妙地运用粉质色、石色与水色。他的作品的底色多用透明水色,前部主体多用石色、粉质色,以使主体突显,加强空间层次和纵深感。他在画面处理上常常运用色度的反差,增加色彩效果,开阔意境。如在《牵牛》中,前景花卉用色度纯的色彩,背景则用色度灰的色彩。鸿钧的构图越来越大胆,他往往取物象的片段组成画面,在不全中求全,用扩大细部的方法加强视觉效果和画面张力。有时他有意识地强化线和色彩块面的相互衬托作用,如《石魂》一画便是。在不少构图中他通过强化树干树枝的动势,赋予画面更多的起伏感和感情因素。前面说过,他融合写意山水构图规律于花鸟画创作的尝试,也使他的花鸟构图令人耳目一新。值得提起的是,鸿钧融合中西、融合山水与花鸟的艺术实践做得很自然。通过长期试验,他已经得心应手地融传统与新法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在他的笔下,不论是传统技法还是西洋画法,都服从于他创造的新意境。
鸿钧的亦工亦写和小写意的画越画越精彩,严谨和松动相结合、形与意交融、格调高雅和意境开阔,是这些画作的特点。从这里可看出鸿钧平素一贯重视写生所获得的功力,也可看出他全面的艺术修养。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鸿钧深知自己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任,他在工笔重彩画教育中兢兢业业,为培养新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他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绘出版的《牡丹画谱》、《工笔花鸟画技法》、《工笔花鸟画》等著作,深受读者欢迎。
鸿钧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除了他全面而又扎实的基础以外,能够沉下心来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艺术史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工笔花鸟画是技艺性很高的艺术,它的艺术性往往通过技艺表现出来,不少人往往对繁复的程式化技艺望而生畏,而对新技法艺又缺乏兴趣,不去试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长期勤奋地结合研究传统和研究自然来提高技艺,何以能得艺术创造之真谛?他在自己的著作里有关“工笔花鸟画的创新”的论述,实际上也是他本人创作经验的最好总结。他说,工笔花鸟画家要有“饱满的创作激情”,要“精心构思,酝酿深邃的意境”,要“反复地锤炼构图”,要注意“笔墨的运用和发展”,注意“色调的处理”和“明暗对比,加强虚实变化,把双勾与没骨、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注意“特技的运用”。我早就结识鸿钧,有十多年的时间我们住在同一个四合院子里,可以说朝夕相处,深知他研究工笔花鸟艺术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他把技巧、技艺视作艺术创造的重要手段予以重视,一步步地解决每一个细致的课题,从吸收传统到融合西法,到绘画意境的创造。有这样勤奋的劳动和献身精神,还有他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来的虔诚和谦虚,再加上他能机智地从变革的现实生活中吸收艺术革新所需的勇气和胆识。他的融进新法、拓展传统的艺术创造自然会日趋成熟,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当代工笔花鸟画坛的重要画家。我相信鸿钧的艺术还会有新的进展和新的面貌,因为他在艺术上永不自我满足,他不断在进取和探索,力求精益求精。
邵大箴
责编:邓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