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美术台 > 画廊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王艺谈书法

 

CCTV.com  2010年06月04日 16:43  进入美术论坛  来源:CNTV.CN  
[内容速览]  书法现在所谓传统派别的人,要完全恢复到二王时期,二王时期就是顶峰吗?有的人认为永远也达不到二王时期了,实际上现在也不能这么去说,因为二王毕竟已经固定在那了。

    点击进入>>书法家王艺个人简介

    书法现在所谓传统派别的人,要完全恢复到二王时期,二王时期就是顶峰吗?有的人认为永远也达不到二王时期了,实际上现在也不能这么去说,因为二王毕竟已经固定在那了。

    其实就是没有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历史,历史也是可以解读的,历史是一种现实,我们去读历史,每个人都是在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他的经验判断去重新解读历史,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是每个人心中的历史。十个人读历史,读出来是不一样的。

    回过头来看书法也是一样的,二王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相当高的顶峰,没有人突破,这确实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但对书法来讲,并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为什么说在历史长河里就没有人能突破他们,其他的任何事物是在跳跃式前进,为何书法就固定在那就别前进了,或者说就明确一个说法,这代人或下代人,或十代人永远超越不了前人,这种历史,这种现实对后来者来讲,是一个很困惑的事情,为什么一开始就界定了,大家都超越不过去,但实际上历史是怎么推动的,历史往往是在很多人难以想象的空间,难以想象的时间,难以想象的地点,发生了变革。要发挥想象力。这种变革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最后这种变革就形成了。那你怎么就能预见到一定不会出现这么一个人,这么一批人来推动书法的发展。我觉得如果有人超越,那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但我想永远不会是现在出一个人,大家都认为他超越了二王,一定是从历史,若干年以后,再往前看的时候,某一个人,某一个流派,接近或者是能够超越二王。不管是书法历史长河里,哪一些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只要他们被超越,就是一种进步。被超越的,如果有人能超越他们,这对书法史来讲,是一个进步,但是对二王和颜真卿,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伟大地位并没有人撼动,并不是说超越了他们,就是否定了他们。

    超越其实是一种建立在新的基础上的东西,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如果说我们一定要回到传统,因为我们不可能超越二王,不可能超越那些辉煌年代的人,那我们就算了,永远不要去创新,永远不可能有创新。

    高尔夫里有一个很好的说法,要推球入洞,职业的是要推过球洞六英寸,只有把球推过去,才有可能入洞。如果推不到,根本就不可能入洞。同样对书法来讲,前人已经超越不过去了,等于就是说我们不要超越过去,那还玩什么。
    所以需要设立一个临界点,我们在临界点之内运作。

    现在还是应该承认二王的书法,承认前人的书法,他的历史地位,历史影响和作品都是很优秀的,但我们起码有这种想象力,我们要做各种的探索,起码有这种勇气去超越。

    作为一个书法家,自信来自于哪,来自于探索过程中的勇气,来自于探索过程中被大家认可的态度,如果说探索大家一直在骂,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讲,可能很多人都被骂回去了。书法本身就是充满了变革的艺术形式,怎么能不让他变革呢。

    书法现在最大的困惑是,我们每个人都把它作为一门艺术,但是心理上又不希望它变革。他的内在含义,它有没有传达一个书写者内心的追求,内心对书法变革的向往,这种向往当时不被人接受,今后能不能被人接受,他在整个书法史上会不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力,不管这个影响力是好还是坏。

    其实我们现在不应该要求所有的书法在书法史上都能留下地位,因为在书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有被淘汰的,被淘汰其中有好有坏,当然淘汰的东西应该是对书法,整个传统的东西,概念的东西有些突破,以致于不能被接受,不能被短时接受,也不能被长时间接受,那可能就被淘汰掉了。

    这种淘汰一定要很明白,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有很多东西是逆淘汰的,好的东西被淘汰掉了,这也有可能。所以回过头看梵高他们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也都是回过头才发现的。当时在那个环境里也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但是后来人们逐步发现他的艺术很伟大,影响力非常好,他的变革,他的创新引起西方美术史上巨大的震动。

    如果说不用软笔书写就不算书法,那么油画笔算不算软笔,怎么来界定,其实挺复杂的。

    过去是纯文字表达形式,后来逐步进行分离,一部分作文字的表达形式,一部分变成一个艺术形态,现在逐步从文字表达形式基本上归入纯粹的艺术形态了。怎么不要求他创新呢,怎么限制他创新呢?如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创新,就不叫艺术,如果一门艺术经过若干年都不创新,就死掉了,就变成一种匠。工匠的培养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书法是不是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呢,我觉得不应该是。

    对于中国书法来讲,每一次地震都是因为创新引起的,但是创新完了后,有的人可能成功了,对书法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也有人是不成功的,不成功被淘汰掉,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也有从书法的变革创新和对书法史的发展贡献来讲,起了很好的作用,是成功的,但是是靠后人或者说过了很多年才逐步认识到。但是也有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他的价值所在,也没有发现他的情绪所在,也没有发现他真正的含义在哪,说不定过了若干年以后,大家又回过头,某一个人,某一个流派当时那个书法简直不得了,重新得到重视。

    为什么我一直在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伟大而忧伤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亲历了这个过程,在这之前很多有想法的人,很多有创新的人,很多有很好作品的人,作品留不下来。因为他没有影响力,因为他没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没有地位,所以尽管他写得很好,很创新,本来可以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大家有可能重新发现他的,但是作品没有了,现在就不一样了,可以用各种形式保留下来,留待以后大家评说。这个有意思,一定要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书法。
书法如果两大功能的一项在发挥作用的话,也就是说书写和文字传达的形式还在体现,那相当一部分人是作为匠人,字写得很好看,大家都读得懂,这是一个功能。另外一部分人作为艺术形式来表现的话,这批人就大胆去创新,没有他们的创新,那永远都是匠人。这门艺术形式就走向灭亡。

    从整个书法史来讲,看完以后就会发现,完全否定传统是绝不可能的,没有文字的基础哪来的书法,完全否定创新和变革的人,没有创新和变革,就没有书法的生命力了,一个东西如果没有生命力,就是一个标本。

    从生物物种来讲,某一个物种的活化石价值很高,我们可以研究它,保护它。和形态不一样,书法如果变成化石的话,当然若干年以后一定变成化石了,但现在还是在活化石的阶段,你为什么不允许发展变化呢。

    通过一个概念展,让大家关注这门艺术,关注这种文字的艺术化表达形式,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一直在说,写得再坏再烂,他是在写,总比不写强。在写就是在延续书法的生命力。如果不写,就真成了化石,起码现在不管怎么样,发生一些变革,有可能彻底脱离这个物种,从书法走向了绘画,从书法走向了雕塑,或者走向了其他的一些东西,但不管怎么样,他是在延续,也是在传承,传承得可能变了点,变了点还是朝那条路往前走。所以我鼓励大家写,不管是谁,愿意用软笔,用毛笔书写中国汉字,这就值得肯定。至于写的,按照传统的评价标准好,还是现代的评价标准好,这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

    我们的价值判断和我们的审美发生变化,是不是在传统和现代里寻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他的表达形式,最适合观众接受的形式,这个东西的探索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得到的,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探索,成功者可能就三五个人,而且从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讲,不管是传统的艺术还是当代的艺术,一个再有名的艺术家也是各领风骚两三年。
过去我们想象丁玲一本书影响了一代人,但是现在谁能说靠一本书就能把影响力打一辈子,或者说他靠一门艺术,一张画可以奠定他在某个领域完整的学术地位,这个有点超越现实。
书法最浮躁的时期就是表现在一方面我们要求书法非常优美,非常传统,另一方面又说写得太烂,还不如不写。其实很多人的书法变革是这样的,有回归的问题,不断回归,不断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增加了对笔墨纸砚,对材料的认识程度更熟练,更有效率的使用这些东西,更能够充分体现这些材料的张力。所以这个时候,可能会发生变革,这个变革,有回归的成分,也有往前走的部分,首先要承认这个探索,这个探索的过程是随着这门艺术被重视的程度,如果大家都认为千万别去玩书法,那么这门艺术慢慢被大家关注的少了,愿意使用和学习的少了。若干年后,不管从传承和创新方面,还是欣赏来讲,连欣赏的人也越来越少,那么就变得越来越小众化。小众到一定程度就是圈子文化,就不能作为一个整体的全民的艺术形式。

    书法不管怎么样,在亚洲还是有筷子文化圈,韩国、日本、大陆、台湾还是有人愿意欣赏的,台湾很多招牌还是用书法的形式在表现,但是北京奥运会以后一推广,全是ppc材料,全是美术字,全是统一的,颜色、字体、形式,真正用书法形式表达的很少。这也预示着逐步退化。

    我觉得大的判断还是这样的,很悲观的看待书法,但是也不能否认少数人会出来很精彩的东西,因为这批少数人他们占有了极丰富的书法资料,这是任何时期,任何人无法比拟的。通过对内涵外延概念化的突破,把想象力发挥到极限了再拉回来,就会觉得很有意思。每次看车展的时候都很震撼,它就几个基本的元素,但是同样会带来崭新的感觉,全新的理念。

    历史的去看问题,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是在变化的。第一点关于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和概念化的展览是去创新,这个没有矛盾,不要大家充分表达意见,书法的表达意见就是你来创新,我给你展览的机会。因为现在大量的书法展览和媒介,是由谁来控制着,这是有效资源。本来书法在媒体的关注里,就是很小的一个形式,因为媒体要关注新闻,关注财经,关注社会问题,艺术只是其中的一项。在艺术里,书法又只是其中的一项,所以这个注意力能够被某一特定的人群,广大的受众接受,只有很小的空间了,在这个很小的空间里,又被我们的学院派所影响和操控的,所以对创新的这批人来讲,没有更多的空间、时间去展示,那我们组织一次,让书法创新的这种东西给大家看。
大熊猫现在叫濒危动物,生存数量少,但它是存在的,书法也是这样,如果说他在整个人群里的比例逐渐在减少,那么减少到一定程度,就叫濒危状态了。

    我们讲的书法走向死亡,实际上和生物上讲的一样,慢慢影响力越来越少,变成了纯粹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会有一个时间段,作为书写、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它肯定很快走向死亡,书写这种艺术形式什么时候走向死亡?
在书法问题上,永远不要提万岁万万岁,最后它会变成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单纯的艺术形式就要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竞争,如果单纯的艺术形式,书法的表现力,它的审美的内在的价值判断的东西,如果连书写都不书写了,失去实用性了。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受众就会很小。

    书法更多的是人文精神的传承,更多的展示了中国人对汉字的情结,融入了很多的民族情结,文化情结,汉字情结,甚至山水文化的情结,都在这里面体现。如果说对这些的情结随着全球化在减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传统的东西肯定不如上辈人内心的感受那么丰富。

    手写的和打的感受不一样,手写的更多赋予了人文精神的东西。打印出来的东西就是一个意思表达,文字的优美、表达形式的准确是另一回事。从纯文字角度来讲,没有看一封手写书信带给人那么多亲切感和快感。打印的东西比手写的看得清楚,但容易千人一面。这种统一的、无差异的形式缺乏亲切感,缺乏现场感,缺乏审美过程中的一种节奏感,没有节奏感,没有被文字吸引、抓狂的感觉,书法的表达去哪了。

    看一幅书法,他本身在书写的时候,有一种创造过程,表达自己感情的过程,然后在欣赏的时候,同样是你能不能体会到书写者感受?我觉得现代人很难了,一个是从节奏来讲,京戏的受众越来越少,是因为节奏,一个现代人花上两三个小时,平均五分钟才能听完一句唱词,rap可能两分钟一首歌都唱完了,把全部的意思都表达完了,京剧的信息量很小,尽管再优美对观众的吸引力还是越来越小。

    书法走向死亡和挽救书法的生命过程不矛盾,因为这门艺术光辉灿烂的过去和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对比太强烈,给人内心的叹息也是非常强烈的,那怎么办?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努力去延长这个过程,一是培养更多的受众,在现实可能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从事这门艺术,传承这门艺术。二是让他们了解、学习、使用、传承,甚至是创新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传统东西的束缚,尽量提速。

    比如学习书法,过去我们得用十年、二十年来学,真正书法的老成,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往往到四五十岁以后,能不能提速一点,哪怕提速三五年,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西方文字的书写,可能三个月就能写得很好。
汉字有没有可能提速,如果有可能提速,那这种方式是什么,把这些东西找出来的话,起码能让更多的人乐于接受这种形式。

     


 

责编:邓莫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