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首页视频资讯看展插画专题公开课

李铁夫的生平轶事

艺术家 央视网 2015年08月11日 16:2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六、艺术评价

      李铁夫对古今中外文化融会贯通,他不仅是油画家,还是雕塑家、书法家、诗人,是具有全面素养的艺术大师。他的油画技艺高超,他的水彩画淋漓流畅且有水墨趣味;他的雕塑获金奖时,比中国最早的雕塑家李金发前往法国学雕塑还要早好几年;他在影剧方面也很有建树,曾出资办电影厂,并自编、自导、自演戏剧与电影,是华侨电影事业的先驱。

      李铁夫同时也是很有造诣的国画家、书法家、诗人。16岁便出国,侨居国外达半个多世纪的李铁夫,极为可贵的是,对于祖国和祖国文化却怀有坚贞不移的情感,并葆有广泛而深厚的兴趣与功力。

      李铁夫的中国画多以雄鹰、猛虎以及鸿雁等为题材,通过这些形象可以看出他的胸襟和抱负。画面往往寥寥数笔,稍加渲染,十分生动有力。

      李铁夫的书法似有康南海的影响并兼受傅山的熏陶,既有十足的师承传统,又有铁干虬枝、风骨凛凛、恣意倔强的个人风格。

      李铁夫的律诗和联句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但都言之有物,慷慨激越,充满反封建反清的爱国激情与民主意识,以及革命情怀。

      七、革命先驱

      1、惟有同盟

      “我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这是李铁夫晚年常说的一句话。他认定:“美术为革命运动武器,革命为艺术推进机,二者不能须臾离。”李铁夫是最早的兴中会会员之一,辛亥革命的元老、功臣之一。李铁夫在1904年孙中山往返欧美进行革命活动时加入同盟会,最初任孙中山的海外秘书,为革命奔走四方。1907年与孙中山等创立兴中会后,到英、美各埠组织同盟分会,致力国民革命。1908年,李铁夫与孙中山在纽约成立了美洲第一个同盟会分会,孙中山亲临主盟,并和李铁夫等十五位同仁志士拍照留念。李铁夫赋诗一首:“草莽秦驰道,云烟越故城。千年不磨灭,惟有大同盟。”此后,李铁夫又与孙中山奔走美洲各地,陆续成立了十九个同盟会分会,并任纽约分会书记长达六年。

      2、裸捐革命

      李铁夫还组织戏剧演出和组建电影公司,通过文艺宣传革命,同时积极开展筹饷活动。李铁夫还把自己的200多幅油画以及汽车、别墅全部卖掉,捐献于革命活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邀李铁夫这位开国元老、功臣回国任职。但李铁夫误以为革命已成功,乐于功成身退,并没有应邀回国,随即进入纽约艺术大学,继续搞他的艺术。后来孙中山发动讨袁世凯,进行二次革命,李铁夫在国外继续筹款,他又把自己多次获奖的奖金和售画所得捐献给革命。后来黄兴等前往美洲活动,孙科到美国留学,都得到他的多方面的援助与照顾。

      孙中山比李铁夫大三岁,又是广东老乡,私下里李铁夫称孙中山“大哥”。孙中山每到纽约,就住在他的寓所,有时还带着儿子孙科同往。一天傍晚,他俩漫步街头,经过一家餐馆时,孙中山摸摸口袋,露出无奈的样子。李铁夫意会到大哥肚子饿了,便拍拍自己的衣袋说:“进去!”李铁夫常与人谈及此事,认为像孙中山那样的伟人,身上吃顿饭的钱都没有,可见他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李铁夫卖画收入丰厚,本来过着富裕的生活。但由于钱财全部捐给了革命事业,已倾家荡产。在他后来决心回国时,连路费也难以筹措,还是他曾热恋过的一位情人资助,才得以回国。

      3、冒死策反

      1910年,清政府“海圻号”舰,在祝贺英王乔治三世加冕后,前往墨西哥、古巴等国慰问华侨,途经美国纽约。李铁夫与同盟会员赵公璧、邓家彦冒死登舰,慷慨陈辞,晓以大义,希望海圻舰官兵加入同盟会,策动率舰大臣程璧光带领舰队官兵回国后起义,弃暗投明,参加革命。程璧光果然于武昌起义时倒戈,率领所辖舰队炮轰汉口。这对瓦解清军斗志,壮大革命声威,导致各省起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辛亥革命后,程璧光任海军司令,与李铁夫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成为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可见李铁夫并非一位文弱的艺术家,而是一位铁骨铮铮,充满民主理想与胆识的革命者。

      4、旗帜设计

      “青天白日旗”是19世纪末辛亥革命制定的第一面旗帜,以蓝色为青天,中置一射出12道光芒的白日图案。1895年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第一次使用此旗。后来,同盟会的多次起义均用此旗为义帜。1910年底,孙中山向美国政府借款计划失败,寄望于在三藩市设立中华筹饷局筹饷,并打算把起义成功后将要正式使用的“国旗”印在筹饷的金币券上,但过去起义的旗帜图样,因辗转传制很不统一,若要付印,需加以标准美化。这时,孙中山自然想到了李铁夫。经李铁夫修改设计的起义旗帜图案,印在了金币券上,后来这面旗帜还飘扬在美洲华侨庆祝辛亥革命成功的会场上。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明令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

      5、因情改名

      李铁夫原名李玉田,改名“铁夫”,与他的情感伤心史有关,也许还是导致李铁夫终身不娶的缘故。一生没有家室,没有财产,没有官禄,只有一麻袋画。

      李铁夫是反清革命者,自然也是反康梁保皇派者。1907年,李铁夫在纽约曾与一位华侨少女秋萍热恋。她父亲是顽固的保皇派人,坚决反对女儿与革命党人结合,背着李铁夫强迫女儿嫁到西部加州。李铁夫为此大病了一场;李铁夫作为黄种人艺术技艺超群,还获得了副教授的职位。嫉妒他的人设下圈套,让一个白人姑娘主动和他谈恋爱,当李铁夫深深爱上她时,却遭到无情的抛弃。李铁夫受到打击,一度精神失常,穿奇装异服奔跑于大街。直至接到孙中山的一项重要任务,李铁夫才又振作起来,并为消沉而愧疚,作了一首诗:“故国方遭劫,男儿志未舒。羞为爱情误,当作铁丈夫。”下面签了“铁夫”二字,从此便以“李铁夫”为名。

      八、游子回归

      1、愤而隐遁

      李铁夫1932年回国时,孙中山、黄兴、程璧光等早已逝世。这位在国外名声显赫的艺术家和革命元老,虽已60多岁,却满怀抱负:他计划创办一所“东亚美术学院”,传授他的技艺;创作一组大型《辛亥革命历史画》和一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肖像画,纪念为辛亥革命牺牲的志士。孙科口头赞赏他的宏大计划,但未能积极予以实质性支持,最终都无法实现。

      一次,国民党中央行政院长孙科与众多高官拜见并宴请李铁夫。宴会上,李铁夫叫孙科“科仔”;叫李济森“我的学生”;称张群“肥佬”。并且不分场合地大骂政腐官贪……李铁夫回国看到内战不止,外侮日深,官员们只顾搜刮民脂,同胞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心中非常悲愤,感到无比失望。他没想到原来与孙中山一起缔造的民国,会变成这个样子,发出“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的感叹。

      孙科安排他到南京任职,他不干。还教训了孙科一番,劝他不要为背叛他父亲主张的人粉饰太平。蒋介石曾颁发给他一枚国民党元老勋章,但他扔掉了。其他人吓得赶紧去捡,他却说:“我不要!”……失望、痛心、愤慨的李铁夫以诗感怀:“风云惨淡思悠悠,愁绪撩人不自由。七尺浮萍如落絮,十年浪迹等闲鸥。山河枥落兴亡感,天地昏沉杀伐秋。举目已无干净土,披衿慷慨弄吴钩。”(《民国卅二年元旦》)1934年,李铁夫愤而蛰居香港,甘于清贫,去过他那“不肯低头拾卿相,又能落笔生云烟”的自由艺术家生活。

      2、铁性傲骨

      1935年1月18日,赵公壁、梁联芳等友人在香港钟声慈善社为李铁夫举办了画展。这次展览给他树立了很大的声誉,港督不仅前来参观,还到他住处拜访;消息传到内地,徐悲鸿也来拜访,并感到惊叹,说他的画“只能在西方看到,国内是没有的”,并邀请他访游桂林。而李铁夫也直言不讳指出徐悲鸿油画的不足。徐悲鸿走时留下一千块港币,让一个朋友转交给李铁夫,嘱咐说别告诉是他送的,为国家惜才人人有责。

      李铁夫这次展览的作品,一张肖像五千元;一尊塑像十万元,但一件也没卖出去,这样高的润格自然不会有人问津。其实是李铁夫根本不肯卖,因为那些都是他珍爱的获奖作品,日后要带回内地展览。为此,他宁愿过“箪瓢屡空,萧然一室”的“萧然”日子。“所谓伴者,唯此数十年来与生命同其重要之油画数十幅耳!”。身边无物,只有字画。他用一只麻袋把历年获奖的作品装起来,吊上屋梁。由于门锁不牢固,他出门时常在门上贴一纸条,上书:“侦探学校”几个字,借此吓唬小偷。

      李铁夫性格耿直孤高,他珍惜自己的艺术价值,绝不因贫困而降低身份。他当时作画的酬金是很高的,但如果对方不是志行高洁的人,他干脆拒绝,给多少钱也不画。有人以重酬请他为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画像,也遭他拒绝。此外,还有些附庸风雅的官员、寓公,也想和他拉拉关系,但李铁夫往往当面对这些人大骂贪官污吏,痛斥官场黑暗,结果也自然就把这些可以替他捧捧场的有钱有势人物吓跑了。显贵人物请他画像,虽再三恳求,他却“拂袖去不与言”,这种事不止一次。

      李铁夫穿一件旧西装,皱巴巴的衬衣,歪斜的领带,夏天穿一件褐黄色纺绸小褂;脖子上插一把大芭蕉扇,耳朵上常夹着半截烟,脸上总笑眯眯的。每天坚持背起画具到外面写生,常年乐此不疲。家里没有炊具,早上出来喝茶,午、晚餐就在普通小饭店或者大排档吃一盘牛肉饭之类果腹。李铁夫不食嗟来之食,对于一些关心照顾,他认为是施舍而不愿接受。孙科曾派人送来一笔巨款,他却要退回去。冯钢百暗自代他收下,慢慢地供他使用。

      3、心系家国

      1941年12月,日寇侵占香港、九龙后,他目睹敌人暴行,十分愤慨。有一次,日兵来搜查他的寓所,又要砍伐他门前一棵大树,他忍无可忍,奋起抗争,怒斥日兵,差点被杀,幸得友人保护,始得脱险。由李济森接他经新会、台山、肇庆到广西以及重庆等地避难,历尽险阻艰辛。途中作《感怀》诗:“惊闻离笛满船声,荡桨同仁斗酒倾。断头险阻都如梦,此日应为隔世情。”

      1943年初,李铁夫在台山寄住友人黎骚家,期间画了一批水彩写生。随之赴肇庆、广西梧州、桂林等地,后又转道四川。李铁夫沿途每次会见当官的,必告诫要抗日救国。李铁夫还请李济深设法让他到解放区考察共产党的政绩,看看共产党那些首领们是否都像孙中山那样是人民的公仆。在解放战争期间,李铁夫鼓励他的侄子回家乡参加游击队;听说长春撤守,便焦急得吃不下饭,拒绝参加当天为他画展召开的记者招待会……

      1946年初春,李铁夫回故乡鹤山县陈山村探望。这是他离家50多年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回故乡。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特地为他舞火龙庆贺,因为他少年时也是舞龙队的一员,他还要求吃家乡特有的芋头烧牛肉。李铁夫的老屋已颓旧得只剩10余平方米的宅基地,他寄住在陈山小学,将其百多幅作品在学校展览数天。他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带领乡亲们研究兴建新校舍。他还为村前的蟹眼泉口拈一副对联:“蟹眼涌泉秋更冷,龙珠赛月夜争光”。此联句现刻于石壁,成为当地一景。

      4、老骥伏枥

      抗日战争的胜利,又焕发了李铁夫这位爱国老人的艺术青春。1946至1947年,李铁夫随李济森游历重庆、南京、上海,同时还在这三地举办了画展,登峨眉山、青城山。李铁夫在南京时,创作了一幅《革命烈士蔡廷锐就义》的历史画。蔡廷锐是武昌起义新军的将领,后因讨伐袁世凯称帝被诬杀。李铁夫在上海致公堂会所还创作了一幅反映太平天国历史画。表现天王洪秀全率诸王出征的情形。可惜该画已遗失。

      1947年,李铁夫又回到香港,仍居于九龙的红磡贫民区。以卖水墨画、书法艰难地维持生计,更加潦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他曾参加香港各界人士举办的庆祝会,和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一起扭秧歌、跳舞。并被香港艺术团体“人间画会”推选为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可惜因年老及交通不便,未能与会。

      1950年8月,华南文联终于把81岁高龄的李铁夫从香港接回广州。他欣然就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暮年的李铁夫终于得偿夙愿,朝夕与青年师生融洽相处,传授油画技艺,为岭南培养了美术108家。他度过了两年舒心、幸福的生活,于1952年6月16日逝世于广州,安葬于银河公墓。生前,李铁夫把全部作品与物品捐献于广州美术学院。李铁夫逝世后近三十年的1979年,他的第一本画集终于出版,宋庆龄为《李铁夫画集》题写了书名。

      九、轶事拾遗

      1932年,60多岁的李铁夫回到香港。他孑然一身,在土瓜湾租了一间木屋居住,每月租金6元。家里不设炉灶,每天冷水洗浴,饿了就上茶楼饭店,几乎天天到九龙城的统一茶楼就餐,最喜欢吃京酱面和鱼肉煮萝卜,说天下美味莫过于此

      李铁夫在香港的晚年生活并不好,别人求上门来买他的画可是他不卖。但是他对狗肉有特别的喜好,很多人便用狗肉来换取他那难以求得的水墨画和书法作品。

      李铁夫是一个极为和蔼的老人,晚年一直保持喝茶的习惯,而且每顿饭都要亲自写菜谱。一顿饭吃完后,一些人总找机会“偷”菜谱,成为收藏其笔墨的主要途径。

      李铁夫有许多怪癖。他白天走路,总是慢慢地,像一个沉思的哲学家在散步,而晚上走路,即矫健如飞。他有他的道理:白天人太多,走快了,不是碰人,就是被人碰。

      李铁夫生活简单,只有那两套衣服,可是绘画的用具却非常精美。他似乎对绘画入了迷,把结婚的事都忘掉了,但他又不是独身主义者。他说:“作画的时间都嫌不够,结婚,有了家庭太麻烦了!除非家庭制度起了大革命,大家同住在一起,各人有各人的工作,不受拘束,不受负担所累,那么,我可以结婚!”

      李铁夫回国后也画了不少人物肖像,有的是在画家余本的画室中所作。由于贫困潦倒,画布、颜料由朋友供给。冯钢百赴美留学时在纽约曾受李铁夫帮助、指导,早结友谊。李铁夫晚年的创作能力并没有衰退,即使买不起油画颜料、没有画室而较少画油画,但仍画了大量水彩画、水墨画和写了不少书法,他还常常即兴作诗联书赠友人。

      1950年8月底,华南文联到香港接李铁夫回广州。他踏上港澳轮向广州进发,渡船的机器声吵得他睡不着,他十分生气地说:“现在是1950年了,我们现在还要坐这种古老渡船。军阀、官僚,真该死,硬把中国的进步,阻迟了几十年。”

      1946年,李铁夫在广州举办画展,在展厅外写了一条横幅“同胞们,快来看啊,错过了就再也看不到这么好的油画了”。

      李铁夫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怪人”:其一、拒绝给名流政客画像,宁愿挨饿;其二、终身未婚;第三、每天坚持背起画囊到外面写生作画,常年乐此不疲。

      1945年—1949年,美术界许多著名人士云集香港,李铁夫不但和冯钢百、余本、赵少昂、张光宇等老一辈画家密切交往,而且跟青年画家黄新波、廖冰兄、温少曼、陆无涯等组织的进步美术团体“人间画会”经常联系。1949年10月26日,李铁夫带领青年画家在湾仔六国饭店顶楼升起了香港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 资讯
  • 看展
  • 插画
  • 设计
  • 视频
  • 专题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书画图集


860010-1121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