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赏析 >

弥勒像由庄变谐人人喜欢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8日 14:54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大洋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送财弥勒像

送福弥勒像

       解读佛教造像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实际上就是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佛教造像因此也带有越来越浓的汉化色彩。着装变了,形象变了,表情也变了。中国的佛教造像明显有别于印度式造像,而变化的结果是使佛教造像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人见人爱,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俗话讲,“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寺庙多居山林之处,因此寺庙大门称为“山门”。由山门往里走,第一重殿便是天王殿,殿内有六尊佛教造像。殿中间是弥勒像,面对山门,他的背后是韦驮像,面对大雄宝殿,两尊造像背靠背,中隔板壁。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像。

       韦驮像和弥勒像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韦驮像多为童子状,穿着全身甲胄,手执金刚杵,模样威猛。而弥勒像为一尊胖大和尚,袒胸凸肚,箕居而坐,手掐串珠,笑容可掬,令人一见顿生亲切之感,欢喜之心。弥勒像旁常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然而,弥勒的本相并不是如此,这尊造像已经完全汉化,并被注入了诸多中国文化元素。据《弥勒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弥勒是他的姓,意译为慈氏,阿逸多是他的名,意译为无能胜。也有人认为阿逸多是姓,弥勒才是名。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