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民间美术 >

甘而可和他的漆器工艺 人的心境都会反映在作品上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9日 12:01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中国文化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有人说,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把漆器做到了极致,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了他制作的金斑菠萝漆圆盒,而他的理想是让徽州漆器能够再上顶峰。近日,笔者有幸参观了他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的工作室,听他讲徽州漆器的历史和他的故事。

       甘而可说,漆器的主色是外墨内朱,朴素中显现华美、典雅。漆胎主要有木胎、夹纻胎、竹胎、皮胎等,品种繁多,不但应用于装饰家具、日用品、文具和艺术品,而且还可应用于髹饰乐器、兵器等。漆器的装饰方法除了彩绘还有雕、嵌、描、刻、填、堆、戗等百余种。在甘而可的工作室里,茶盏、褐色漂流漆茶叶罐、玳瑁斑菠萝漆桌椅等漆器作品色彩明丽、自然天成,其打磨、抛光达到的镜面效果,纤发毕现。甘而可指着这些作品说:“一件漆器做起来工序多、时间长,长的要一两年,短的也有八九个月时间。”他随手拿起一件精美的荷叶罐,檀香盈鼻,把玩在手只见盖沿如波、蜿蜒起伏,罐身俊雅、温润如玉,罐里内壁滑如凝脂,让人叹为观止。

       纵观甘而可的从艺之路,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他初中毕业就学做木工,并同时学习绘画、雕刻,后来在屯溪圆木社制作木模,10年的木工经历给他打下了坚实的设计与雕刻基础。1979年他进了屯溪漆器工艺厂,跟老艺人汪福林学雕刻。由于他天资聪慧、悟性高,很快便在雕刻艺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他还有幸与有“楚漆国手”之称的漆器艺术家俞金海相识,一来二去渐渐掌握了漆器制作的要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也曾下海经商,一做便是10年,可是后来还是做回老本行,“不想自己的这门手艺丢了,也不想徽州漆器后继无人”。他说:“十年木工打基础,十年工作学技术,十年下海炼心态,这十年我要出作品。”

       甘而可懂绘画、善木工、会雕刻、精设计,更勤于钻研。他不但以切割分段的独创手法解决了古代漆器内壁制作的难题,从而使得器具内外壁均华美无瑕,还让失传已久的菠萝漆制作工艺重现光辉。据悉,用该技艺制作的漆器表面平滑,漆面由多种颜色构成,精美绝伦。该技艺最晚在三国时期即已流行,是徽州漆艺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但民国以后就已经失传。上世纪80年代,俞金海曾恢复了这种技艺,但随着老人辞世而再次失传。甘而可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重现了菠萝漆制作技艺。同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他还自创出了色彩斑斓的绿金斑菠萝漆作品,为徽州漆器工艺注入了新的生命。

       “古代菠萝漆中一般只加入银朱、石黄、石绿、赭石等矿物质颜料,色泽凝重但不透明,光泽度与流动感不强。我尝试把金、银、松石、珊瑚等贵重矿物磨成粉、碾成屑后调入漆中,打破了过去那种沉闷感觉,作品不但有金属般的质感,同时又如织品般精细富丽。”

       甘而可对待作品精益求精,他自定的标准是所有器形线必须曲直合规、方圆合度;所有器物合口务必达到严丝合缝,不能有半点误差;所有器物漆面打磨抛光要达到平亮如镜,如果达不到标准就不能进入市场流通。面对一件器物不停地打磨,直至达到无瑕之境,没有一颗虔诚的心是不行的。因而,甘而可虽然多年辛勤工作,作品数量却不多,但每一件都精美异常。他说,他的产量很少,与七八个人合作一年也只能做十几件,如今订单已经排到了2015年。不少人劝他趁着现在市场好,可以试着加入现代工艺批量生产,但甘而可不这么想,“钱是好,但人心只要一浮躁就会反映在作品上。我做的东西必须个个是精品,要留得住、传得了。”说着,甘而可从内室捧出一个锦盒,里面是他最近制作的一件“金平脱”制品。漆黑的小花瓶上,一朵金灿灿的花特别惹人注目。这种工艺是在做好的漆胎上,将刻好的金片用生漆粘到胎骨上,然后一次次刷漆覆盖在金片上,再进行打磨,“制作过程中稍有不慎金片就会脱落或起翘不平,前功尽弃,心不静是做不了漆器的。”

       甘而可的作品不仅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且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去年,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客座研究员,并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做“近现代徽州漆器制作技艺”的学术报告,与中外学者一起探讨中国古代的漆器工艺。为了更好地发扬光大徽州漆器工艺,甘而可近年来培养了7名专业人才。他说,他要和他的团队一道,让古老的徽州漆器重放光彩。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邓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