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赏析 >

画从印入 印从画出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5日 14:40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CNTV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华奎,蜀中人士,当代肖形印名家、知名书画瓷艺家、儿童美术教育家。以下是他创作的一组辛亥人物的肖像印。
 
       肖形印,又称图形印,是中国印章史上的一枝奇葩。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双剑誃古器物图录》著录的安阳出土的三件铜玺,指出其形象接近铜器图徽。从目前所见玺印资料来看,笔者认为这种介于玺文和图像之间的图徽很可能是肖形印的初始形态。吴瓯在《历代图形印吉语印印风》中阐述:“从发现的资料看,最早的肖形印当属安阳出土的三方铜玺,它们极可能是商代的遗物。由于我国早期文字本身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图像意味,因此这三方印章既可视作早期的文字印章,也可视为最早的肖形印。”晚清以降,肖形印才进入篆刻家的艺术视野。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书法篆刻热的持续发展至今,肖形印也相应得到得到繁荥和发展,但仍属于印学领域中的冷门,涉足于此者不多,有成就者更是凤毛麟角。
 
       肖形印的审美创作空间十分广阔,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她既可以图画的形式入印,也可以图画、文字并存的形式出现,还可以抽象化的图案形式出现,其表现形态极其生动丰富。肖形印的内容可以是上古神话、图腾,亦可以是我国儒道释文化中的故事传说。特别是我国民间盛行的12生肖文化、汉魏六朝佛像造像、汉画像石、汉画像砖、图像瓦当、古今人物肖像等所能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内容,已成为当下肖形印创作的主流形态。肖形印兼容了中国绘画、书法、篆刻诸多独立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与中国古代宗教、哲学、美学等方面内涵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应运前景。然而,要创作出高水平的肖形印,对作者本身的艺术综合素养要求就更高了。笔者认为,如果说:“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是篆刻创作的主旨,那么,“画从印入,印从画出。”则是肖形印创作的灵魂。由此看来,印外求印,厚积“印外”功夫是关键,此乃“印道”也;“印内”功夫是核心,是为“印技”也。“技进乎道也”!是印学的最高境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纵观现当代肖形印创作生态环境中,来楚生(1903—1975)毫无疑问是肖形印艺术领域中取得划时代成就和集大成者。而当代的华奎先生诗书画印皆能,尤精于肖形印创作,数十年间已创作肖形印逾千方,近年又到景德镇刻成陶瓷肖形印近百方,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成气候,堪称当代肖形印创作高手。
 
       边款历来是印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印章的边款犹如袖珍书法碑刻,优秀的边款也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从这几方辛亥人物肖形印的边款也可看出 华奎 先生确实是下过一番苦功。秋瑾、熊成基、杨虎城三方边款当是传统的一刀一刻、单刀冲刀并辅以短切刀而成,而于右任边款显然是双刀刻成,刀法稳健而不失凝重。从边款书体上看略带章草意味,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格调高估,值得称道。
 
       具有30多年篆刻和诗书画创作实践经验的华奎先生,对于篆刻尤其是肖形印创作来说,自然轻车熟路,信手从容。具体从他的这一组辛亥人物肖像印来看,可谓神形兼备、刀笔混融、游刃有余。这里我想起了齐白石当年曾说过一句论画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笔者以为此言比较适合肖形印的创作,因为“意象”是表达肖形印的审美旨趣。但并不一定适合于作为肖形印分支的肖像印的创作,肖像印追求的是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第一要素是作者所刻画表现出的人物神态要达到“具象”的效果,显然,“像不像”便是衡量一方肖像印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准。试想,如果你刻一方知名度很高的毛泽东或者鲁迅等名人的肖像印,其人物神态“像不像”,首先就会被读者先入为主地进行客观主体评价;当然,既是印章艺术,就还得有印味,也就是金石味,如果没有金石韵味,一味求像,即使刻得再好也会沦为工匠之技,算不上肖形印艺术作品。(本台特约评论员彭一超)

秋瑾 历史照

秋瑾(附边款)3.9x3.9x5.6cm 华奎治印


       秋瑾

       把华奎先生的这组辛亥人物肖像印的印蜕拿出来,摆在桌面上让家人品评、辨认,却只有“鉴湖女侠”——秋瑾(1875-1907)这方肖像印能被一眼认出,因其符号化的女性头部发髻和束身服饰是其主要形象特征。其余4人却没被认出,这也说明知名度高的历史人物更容易被受众喜闻乐见,创作难度也大一些。如同盟会成员、“标准草书”创始人、长期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和监察院长的“美髯公”——于右任(1879-1964)肖像印,则生动地刻画了其特征明显的光秃圆浑的头部、坚挺的鼻梁和飘然若仙的白须,一般搞书法的朋友,一眼也能认出。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邓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