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民间美术 >

火与锤的艺术 金家锡壶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1日 13:53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银川晚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今年8月,是穆斯林的斋月。每天,当黎明的晨曦还未撩开深沉的夜幕,清真寺的“唤醒楼”上,就传来一声声悠扬的“邦克”声,召唤穆斯林群众起身、净身、做“早课”。66岁的同心回族老人金玉林也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每个斋戒日,他都会拿出家中祖传的锡制汤瓶,虔诚地进行礼拜前的净身。

       被金玉林奉若珍宝的这把锡制汤瓶,可不是件普通的穆斯林用品,它是金家祖业——锡制穆斯林用品发展的真实见证者。如今,想找到一把类似的锡制汤瓶,即使在店铺相连的同心穆斯林用品商业区,也不太可能。而曾经在同心,金家锡制品可谓名噪一时,几乎垄断了同心市场。但凡回族家庭,必有金家锡制品。究竟是什么让金家锡壶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金家祖传锡制业是否还有复兴的可能?近日,记者走访了吴忠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壶传人——金玉林,听老人讲述同心锡壶制造的历史,探寻传统制作加工业在新时代如何重生。

       昔日金家锡壶

       锡制品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1580~公元前1350年埃及第十八王朝时,就已有锡瓶问世。到了青铜器时代,锡开始被广泛运用于器物制作。经数千年的发展,锡器制造技术趋于成熟,至明清时期,已然盛行,且多以壶为主。

       细究起来,同心的锡壶制造工艺始于清光绪年间。据金玉林老人介绍,光绪年间,金家祖上在东北一带做学徒,学过诸多手艺,但流传到金玉林父亲手里时,就剩下锡壶制作一门。

       6岁便开始随父学习锡壶制作的金玉林,上世纪50年代和父亲在同心城里经营着一家叫“金家锡店”的作坊。临街而设的小店,亦铺亦坊、设施简陋,木制橱柜摆有成品或半成品锡器,柜台外即是作坊。过往行人只需停下脚步,便可见金家锡制工艺的部分流程。由于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父亲一直秉承传内不传外的祖训,所以除了金家人,偌大的同心城,没人懂锡壶手艺。

       当时,同心大多回族用品以外地锡器皿为主。很快,金家锡制品便以其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做工精细、图案肃穆受到当地回族群众的喜爱,人们也习惯称金家人为“金锡匠”。制作锡壶的材料是金家从银川购进的。上世纪50年代,一公斤锡1.6元。加工好的一把锡壶,一般论斤出售,一公斤3元。一把锡壶,至少2公斤,可卖到6元左右。这个价,再加上金家锡壶在同心县的垄断地位,卖锡壶的收入足以让金家过上丰衣足食的富足日子。

       随着金家锡壶的名气越来越大,金家开始尝试用锡制作其他穆斯林用品,诸如茶壶、水壶、汤壶、贮罐、杯盏等。有钱人前来购置成套锡器,24件为一大套,半套为12件,小半套为6件。也有讲究气派、追求时髦的军政大员和豪门富户提供图样要求金家为其打制莲花吊灯座罩,悬于客厅,以为炫耀。而购不起大套件的平常百姓,定会在儿女婚嫁时陪送一对锡汤瓶、两只锡茶壶,期望子女过上圆满、幸福的生活。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邓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