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民间美术 >

那莲古圩居民摆花台比手巧 传统民俗有待挖掘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1日 14:48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南宁晚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一女子展示“染米砌画”

       七夕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而在邕宁那莲古圩还有这样的风俗,妇女们摆出瓜果和自制手工品,举行“拜七姐”“乞巧”等活动。5日—6日,邕宁区那莲古圩的妇女们在自家门口摆出“花台”展示她们自制的各式手工艺品举行赛巧活动,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赏。

       居民摆花台赛手巧

       在那莲,为了七夕的到来,居民都会提前大半个月进行泡谷、染米,做手艺。原来,那莲向来有“泡苗种字”“染米砌字(画)”的习俗,通过这些手艺来体现妇女们是否心灵手巧。到了七夕前一天,人们便纷纷摆花台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

       5日下午,记者在那莲街看到不少居民家门摆出花台。每个花台,都少不了居民用染了五颜六色的米粒制作的图画或对联,牛郎织女、荷花等图案鲜艳夺目。一些花台别具匠心地用谷子“种”出了翠绿的“七夕”二字。

       今年46岁的雷丽莎居住在大沙田。当天她特意赶回那莲,摆在娘家门口的花台便是她一手制作的。巧手的她用了近1公斤颗粒饱满的花生以及胶水粘制了一条龙;而她绘制的一幢宽2米、高0.6米左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竟是用指甲油作的“颜料”。她说,指甲油有反光的效果,到了夜间会闪闪发亮。

       古圩里手巧不仅仅是妇女。那莲街131号的张瑞仕老人有一手木雕的手艺,当天他将雕刻自己的花台周边,而他制别为花台制了一块高近1米、宽1.5米的大屏幕。幕布是老人用白布自己手绘的一幢风景画,屏幕上方牵了一根渔线,后面安装有马达、开关、彩灯。他说,7个彩灯代表了“七星”。打开开关,伴着音乐“七星”闪烁,用纸皮绘制的牛郎织女便通过“滑索”鹊桥,从两旁缓缓滑向中间“相会”,这个“有声有色”的花台别具一番创意。

       民俗表演丰富多彩

       今年的七夕活动比往年还要热闹。除摆花台做手工的赛巧比赛外,当天下午那连古圩还举行了一系列民俗节目表演。邕宁女子八音奏起了欢快音乐,居民通过表演展示了七月初七拜七姐、七仙女散花、牛郎迎巧女等场景。那莲古戏台前围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群众。活动也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

       当天居民家制作的手工艺以及摆出来的花台还进行了评奖活动,最高奖金达2000元。那莲女曹文碧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当天她在家门口展出了自己制作的毛线玩具、艾叶线角等色彩绚丽、别具民族风味的手工艺品。据了解,她的手工艺品通过网络还销到欧洲和东南亚等国家。

       传统民俗有待挖掘

       夜幕降临时,花灯、花台一闪一闪地亮起来,古老陈旧的街道顿时变得红彤彤亮堂堂。一些以前结拜的老姐妹三三两两聚到花台前一起守夜,叙叙旧,拉拉家常;年轻人也围坐在一旁听老人们讲故事。今年71岁的杨婆婆5个已经出嫁的女儿都回来陪老人一起守夜。老人说,等到0时以后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了,会在这里歇歇脚,吃上点水果。

       当地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在七夕早上到河中汲取储藏 “七水”(指七夕之水)。据介绍,民间传说中七夕日仙女下凡人间到河水洗澡,人们认为那一天的水有“仙气”,特别清澈甘醇,并有防害治病的功效。杨婆婆的女儿小叶说,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用瓶瓶罐罐蓄水。于七夕之水有神效这一说,小叶认为这只是个美好的寄托而已。据了解,当晚赶回来的那莲籍妇女以及她们带来的姐妹们就达两三百人。在那莲,七夕节比八月十五还要热闹。

       邕宁区文体局长李金玉表示,如今不少传统习俗已被弱化或消失,他们希望通过对民间“乞巧节”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并加以保护、传承,让这个中国的情人节更具民族元素和特色。
 

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责任编辑: